“第十一届中国气道病变内支架介入治疗高级研修班”开班进入倒计时,学员们都已经整装待发,前两期我们向大家介绍了廖江荣、张光银、邱发凯、郝小东、倪田强和郭俊华等学员,反响热烈。这周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何毅刚、王惠文、张延平三位医生,倾听他们对研修班的期待,记录他们对介入治疗的热忱。
何毅刚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何毅刚
对于介入治疗,何医生最大的感受就是这种新兴技术打破传统,开启了疾病治疗的新方向。其中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介入医学不开刀就可治疗多种疾病。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身穿铅衣的医生们仅仅需要一枚穿刺针、一根导管或者一段导丝在患者血管、皮肤上作一个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就可以直达病灶进行治疗。例如对于肺癌患者的治疗,由于感染严重,患者呼吸困难,这种情况下医生更是可以利用介入治疗解决患者的呼吸问题。他们会采用气道支架治疗,支架置入后能迅速扩张患者狭窄的管腔,重建呼吸通道,减轻和清除患者的呼吸困难和缺氧状态,为患者的进一步放疗、化疗等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作为医院介入科元老,何医生见证了本院介入治疗手术从萌芽到完善的过程。目前他能够熟练操作心脏夹层介入、肝血管瘤、气管栓塞和颈动脉狭窄等手术。医者仁心,何医生经常教导身边的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一定要细致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因为他们已经承受了疾病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何医生本次参加介入研修班的初衷也是为了患者,他希望与介入医学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们沟通学习,只为掌握更好的医疗技术来服务患者,为患者带去原装生活。王惠文哈尔滨医院介入科主治医师王惠文王医生从年研究生期间就开始学习介入医学,20年毕业留院至今一直从事介入医学研究,研究方向以肿瘤为主,主要涉及肝癌、血管瘤支架、胆道支架、射频消融和粒子植入等。在采访中,王医生在提到自己最骄傲的事情时,他笑着说到:“其实医生与患者家属心情是一样的,看到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最终恢复健康就是我们最欣慰的事情。作为医生我们最应该感谢的还是患者和家属,是他们给与我们信任与希望,支撑我们不断前行。”在科学探索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王医生首先是在科内进行病例讨论,然后请专家指教,最后对病例进行总结。他参加此次研修班就是仰慕韩教授在介入治疗方面的造诣,想要向韩教授以及其他专家学习气道支架在各个方面的手术技术、适应症及并发症处理。见贤思齐,王医生期望通过此次郑州之行,从专家和同行分享的案例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将学习到的新技术、新理论带回去,医院在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为患者带去原装生活的理念。工作中的王惠文
科室合照张延平贵州医院肿瘤介入医院介入治疗的领头人,张医生的介入治疗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初他们是针对肿瘤患者进行介入手术,但是发现对于肿瘤的缓解率并没有预想的高。为了提升介入医学在肿瘤领域的缓解率,张医生团队并没有放弃,他们看书、进修、请专家指导……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在做每一例患者之前他们都要组织相关科室的医生仔细讨论,查阅资料,同时借鉴别人的经验,制定合理的介入治疗方案。在术中,他们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及时总结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贵州医院介入科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除了肿瘤治疗外,?缺血性病变、出血性病变、PTCD,椎体成形等技术都日臻成熟。“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一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这是张医生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考虑到有些患者行动不便,医院比较远,张医生开设了网络咨询平台,利用下班后时间回复患者的留言,为大家解决了很多问题,受到患者好评。面对晚期肿瘤患者气管堵塞狭窄、呼吸困难等难题,张医生又踏上了学习之路。他了解到郑大一附院介入科在气管/食管狭窄与瘘、胆管癌病理病因学研究、布加综合症的介入治疗中创建了多项新技术,其中韩教授发明的“韩式支架”以及相关医疗器械,解决了多个医学难题。于是他选择在八月份加入第十一届中国气道病变介入治疗高级研修班,跟着介入领域内权威的老师们学习。张医生深信,此次郑州进修之行一定受益匪浅!工作中的张延平结语中国气道病变内支架介入治疗高级研修班已经举办到了第十一届,来自全国28个省、市、医院的代表来来往往,互通有无,互相学习,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介入医学沟通学习的大平台。
我们期待本届学员们通过系统的学习气道疾病理论、气道介入治疗,观看介入手术演示、模拟介入操作和动物介入实验操作等,掌握气道内支架介入治疗技术,医院后开展气道内支架介入治疗,成为当地气道疾病介入治疗的领军人才。
版权声明本文由郑大一附院介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