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脑小血管病中的
“活跃分子”——微出血
康海娟
脑小血管病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的脑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受损的病理、临床和影像综合征,影像学常表现为脑微出血(cerebralmicrobleedsCMBs)、脑白质病变、腔隙性梗死灶等。脑微出血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血液通过损害严重的血管壁漏出,进而导致以微量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脑实质损害,在核磁共振图像上,表现为小的异常信号。
如下图:
之所以说微出血是脑小血管病的活跃分子,原因是微出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发生率是很高的。研究报告指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生率为35.0%~71.0%,其中腔隙性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生率为53.5%,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为36.0%,心源性卒中为19.4%。微出血存在,增加了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风险,还对脑出血的发生有预警作用。与此同时,微出血加剧了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的风险。可见微出血的危害不容小觑。
那么问题来了,合并微出血的脑小血管病,还能用抗血栓(如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抗凝等)治疗吗?这的确是目前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有研究表明,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可能与脑微出血的发生相关,如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增加脑叶微出血的风险,香豆素类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双香豆素)的使用与脑深部微出血的发生相关。
所以,脑小血管病的治疗,核心还是控制原发的危险因素,如控制高血压、戒烟等,抗血栓治疗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防治严重的出血风险。为了寻找更有效的防治措施,吉训明教授团队在前期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应用远隔缺血适应治疗脑小血管病的初步探索性研究。这项研究初步显示出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对于脑小血管病患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有助于患者病情改善。经过1年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头晕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减低(头晕好转),核磁共振(MRI)检查发现的脑白质变性体积也较治疗前显著减小,超声检测所发现的大脑中动脉血流度也相应提高(血流改善)。适应治疗还能够改善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认知功能,而未导致脑微出血增加。
参考文献
1.KIMBJ,LEEEJ,KWONSU,etal.PreventionofcardiovasculareventsinAsianpatientswithischaemicstrokeathighriskofcerebralhaemorrhage(PICASSO):amulticentre,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J].LancetNeurol,,17(6):-.
2.QIUJ,YEH,WANGJ,etal.Antiplatelettherapy,cerebralmicrobleeds,andintracerebralhemorrhage:ameta-analysis[J].Stroke,,49(7):-.
3.MiTetal.TheInterventionalEffectof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ingonCerebralSmallVesselDisease:APilotRandomizedClinicalTrial.EurNeurol.
本号文章,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并保持内容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