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老张右大拇趾经常红肿疼痛,
刚开始以为是走路受累引起的,
可休息一段时间后病情不但没有缓解,
反而发作越来越频繁,疼痛更加剧烈,
去医院检查才得知是痛风……
三院“名医大讲堂”再次开讲,
本期邀请到了风湿免疫科主任孙建,
为小伙伴们详细解读“痛风”
到底什么是“痛风”?痛风全称“痛风性关节炎”,通常在夜间发作,以关节的红肿热痛为主要特征,常易发生在肢体远端的关节处,如足趾关节、踝关节、手指关节等,并且伴随全身不适、畏寒发热的症状。
孙主任在讲堂开始就强调,痛风不仅仅是关节炎症,它更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
痛风是由于人体尿酸产生过多或尿酸排泄不良,导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从而引起反复发作性的炎症。
痛风的发病机制最主要的是遗传因素,有痛风家族史的人群要尤其注意;其次,后天的饮食以及生活习性等因素也有影响。一般说来,嗜食酒肉、体力活动过少的人也是痛风的高发人群。
痛风有什么表现呢?痛风好发于40—50岁,但目前年轻人发病也渐多,男女发病比例为20:1。由于女性痛风患者比较少见,孙主任特别提醒,老年女性如果出现关节疼痛,第一时间不用考虑痛风,除非是绝经后的女性;男性如果出现突发性的关节肿胀、发热、疼痛等,特别是之前有饮酒、吃海鲜、劳累、活动过度等情况的存在,第一时间要考虑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一般夜里发作,24小时之内疼痛达到高峰,超过这个时间段,疼痛自行缓解,之后仍会反复发作。孙主任在讲座中提到,很多患者在痛风第一次发作时,去医院就诊往往会选择骨科等科室,而且临床上被误诊为丹毒的情况特别多。事实上,痛风的对症科室为风湿免疫科,去那里就诊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痛风找上门不用怕,双管齐下赶走它膏药不乱贴饮食药物双管齐下有人在痛风发作的时候习惯用膏药贴敷,孙建主任在讲座中明确提出,这种做法不可取。一方面,伤湿止痛膏之类的膏药多为温燥之品,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加重局部充血;另一方面,如果病人关节处已存在痛风结石,此时应用伤湿止痛膏,则有可能导致局部皮肤破溃糜烂,加重病情。在急性痛风发作时,既不能对局部关节处进行热敷或冷敷,也不能进行局部按摩、理疗等。
一旦确诊是痛风,病人可抬高患病关节,减少关节活动,必要时卧床休息。多饮水,少吃高嘌呤食物,豆类、红枣也要严格控制。
最关键而有效的手段应当是药物治疗,在急性发作期,首选的不是降尿酸的药,而是消炎镇痛类药物。患者需要即使就医,了解清楚自身尿酸高到底是由于“产得多”还是“排的少”,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症药物,切不能自行盲目使用。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由于痛风是血尿酸增高到一定程度后发生的并发症,因此,即使关节疼痛好转,也并不表示痛风已经治愈。此时,病人还应积极治疗,把血尿酸控制在适当水平,以避免痛风再次急性发作。
最后,附上饮食清单,痛风患者,请来自行领取~
常见食物按嘌呤含量由高到低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在选择食物的时候要有所甄别:
1类:嘌呤含量在~mg/g,包括肝、脑、肾、肚、胰脏、白带鱼、牡蛎、蛤蜊、沙丁鱼、凤尾鱼、鱼子、胰脏、浓肉汤、浓肉汁、浓鸡汤、火锅汤、酵母粉、香菇。
2类:嘌呤含量在75~mg/g,包括扁豆、干豆类、鲤鱼、大比目鱼、鲈鱼、鳗鱼、鳝鱼、贝壳类水产、熏火腿、猪肉、牛肉、牛舌、野鸡、鸽子、鸭、鹅、鹌鹑、绵羊肉、兔、鹿肉、火鸡、淡肉汤、淡肝汤。
3类:嘌呤含量小于75mg/g,包括芦笋、菜花、龙须菜、四季豆、青豆、鲜豌豆、菜豆、菠菜、蘑菇、青鱼、鲜鱼、鲑鱼、金枪鱼、白鱼、龙虾、鸡肉、火腿、淡牛肉汤、花生、麦片、麦麸面包。
4类:嘌呤含量小于30mg/g,奶类、奶酪、蛋类、水果类、海参、果汁饮料、豆浆、糖果、蜂蜜、果酱、精致谷类、精磨稻米、玉米、小米、紫菜头、卷心菜、胡萝卜、芹菜、黄瓜、茄子、冬瓜、土豆、山芋、莴笋、西红柿、葱头、白菜、南瓜。
孙建副教授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无锡三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江苏省风湿病学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从事风湿性疾病诊断治疗二十四年,擅长关节肌肉发凉,疼痛麻木,长期低热,乏力体重下降等疑难杂症诊治。具体疾病如痛风、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骨性关节炎、血管炎等。
门诊时间:周一~周四全天
目前00+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