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患者常发生肝转移,据十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报道,一半的肠癌患者,会出现肝转移。所以,在肠癌的治疗中,医生和患者不仅要对抗肠道肿瘤,还要做好肝转移治疗的准备。广东省清远市的廖先生,在年确诊小肠间质瘤,年肝部确诊转移,十八年来,他和肿瘤的抗争,可谓是生命不息,抗癌不止。
肝转移是肠癌最主要的转移方式。
医生介绍,肠癌是否会发生转移,和很多因素有关,通常包括肿瘤的分化程度、以及患者的病期,还有患者是否有脉管瘤栓、肿瘤是否有神经侵犯等等,在肠癌中,低分化或未分化的癌细胞更容易出现转移,有脉管瘤栓、神经侵犯等现象的肿瘤,转移风险也更大。
肠癌的转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区域性转移,一种是远处转移,但即使是进行外科手术切除,也不能完全保证肠癌不会出现肝转移。
廖先生自述,年就因为确诊小肠间质瘤而进行了手术切除术,但第二年复查时,还是发现肝部出现了转移灶,为了治疗,廖先生再次进行了肝、脾、胰尾切除术。
肝脏是肠癌最常见转移部位,50%以上的转移都是在肝脏部位的,多见一点的就是肺部的转移、局部的转移还有骨转移。如果肿瘤侵犯到重要的大血管或侵袭临近的脏器,那仅依靠手术治疗,很可能切除不尽。
果然,去年七月复查增强CT时,廖先生的检查结果提示,考虑肝Ca。医院检查,考虑为血管瘤,大小约4.5cm。多年的肠癌再次出现肝转移,廖先生还可以如何治疗呢?
生命不息,抗癌不止
寻求医治,廖先生来到了广东医院肿瘤一科。
生命不息,抗癌不止,为了进一步治疗肿瘤,廖先生来到了广药三院肿瘤一科求诊。门诊拟"肝部继发恶性肿瘤"收住了下来,医生很快为廖先生安排了会诊讨论。
根据廖先生过往的检查报告及PET-CT,医生对廖先生病情的初步诊断为肝部继发性恶性肿瘤、肝硬化、肝囊肿,此外还有小肠间质瘤术后、胰尾切除术后、脾切除术后。
结合辅助检查示,廖先生现在的病情明确,主要病灶为肝部转移灶。经过商讨,广药三院肿瘤一科建议廖先生进行微创物理治疗结合中医药辅助治疗,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经过廖先生和家属的理解和同意后,广药三院肿瘤一科刘跃军教授和龚燊医生,为患者进行了经血管栓塞治疗。
广药三院肿瘤一科
年9月7日廖先生手术造影图
手术中,通过造影可以看到,廖先生的肝右动脉血管明显增粗,可以见到呈现抱球状的巨块病灶,在DSA的影像中,可以见到大量的肿瘤染色,肿瘤新生血管清晰可见。
为了让物理消瘤的疗效发挥得更好,刘跃军教授将载药微球与物理消瘤手术相结合,两种治疗作用叠加,解决了药物瘤内存留时间较短等缺点,栓塞肿瘤血管,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多学科会诊、微创+中医综合治疗
手术顺利完成后,广药三院肿瘤一科特邀肿瘤中医治疗专家徐教授前来会诊,为廖先生提供中医辅助治疗。
近年来,中医药辅助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广药三院肿瘤一科一直以来,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结合多种先进治疗手段,并辅以传统中医疗法等临床应用,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了多种有效治疗手段,有效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
中医药的辅助治疗,可以辅助微创物理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肿瘤带来的毒副反应,并结合免疫治疗,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适用于大部分肿瘤患者的全程辅助治疗。
多学科诊疗模式也是广药三院肿瘤一科的一大特色,包括联合门诊、病例讨论以及中医中药治疗,在结直肠癌、肝癌等多种中晚期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医生们都会根据病人的情况,联合肿瘤内科、肿瘤中医科等医生共同讨论,减轻患者的就医成本,为病人出具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求达到预后效果最优化。
广药三院肿瘤一科
科主任彭齐荣教授
副主任刘跃军教授
龚燊医生
#热
韩梅梅任教高中语文,目前担任教育集团“十大课堂”语文老师,所谓“知人而善教”。提倡在教学的同时深入了解学生,意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教会学生守正树德,昂扬自信。
有不懂,请咨询
讳忌医,伤己身
广东医院
肿瘤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