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管畸形(Lymphaticmalformation,LM),以往称为“淋巴管瘤”,是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脉管畸形。LM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在LM的整个病理过程中,没有淋巴管内皮细胞数量的增加,并且其形态和功能也表现正常,仅有淋巴管管腔的直径发生变化。
根据淋巴管囊腔的大小可将LM分为巨囊型、微囊型和混合型3种。巨囊型LM由1个或多个体积2CM2的囊腔构成(即以往所称的淋巴囊肿或囊性水瘤),而微囊型LM则由多个体积2CM2的囊腔构成(即以往所称的毛细管型和海绵状淋巴管瘤),二者兼而有之的则称为混合型LM。LM的发病率为1/~1/,目前尚未发现有男女性别的差异。
淋巴管畸形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淋巴管畸形的临床表现受病变的类型、范围和深度的影响差异很大,可表现为皮肤黏膜上充满液体的小泡,或表现为巨大的肿物。病变较大者容易导致反复感染,局部及全身发热、肿胀疼痛及肢体功能障碍等。该病多在2岁前的个体中发病,大约50%的患者出生时即发现患有此病。LM可发生在身体具有淋巴管网的任何部位,约75%的病变发生在头、颈部,其次为腋窝及四肢。
淋巴管畸形的临床表现多比较典型,结合超声、核磁共振检查,基本可以确诊。可进行辅助诊断性穿刺,若穿刺抽出淡黄色清亮淋巴液即可诊断为淋巴管畸形,若抽出陈旧性血液结合细胞学检查,则可诊断为淋巴管畸形伴出血。巨囊型淋巴管畸形通常由不止一个囊腔组成,囊腔之间可以相通或不相通。囊腔中含有水样的透明液体,有波动感。而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病灶相对较实心。
淋巴管畸形的治疗LM被认为是淋巴系统的良性病变,生长缓慢,不会自然消退。但在遭受创伤、感染、发生囊内出血或不适当治疗后,可突然增大。若LM生长在特殊部位,则可能导致毁容、畸形、压迫重要器官引起功能障碍,造成长期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故对该病需采取积极恰当的医疗干预措施。手术治疗是过去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治疗手段。随着硬化治疗的开展和经验的积累,已经成为了更主流的治疗方法(如注射博来霉素、泡沫硬化剂、无水乙醇等)。但是目前尚无一种方法可以治疗所有类型的LM。
硬化治疗对巨囊型和混合型淋巴管畸形可取得满意的效果,而对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疗效相对较差。与手术治疗相比,硬化治疗有以下优点:1.创伤小,不易损伤重要的血管神经;2.巨囊型效果良好、治愈率高、不易复发;3.操作简便,比较安全;4.外形恢复良好,无明显瘢痕。进行硬化剂注射治疗时,应根据病灶特点,进行分部位、多次囊腔内注射治疗,避免损伤重要神经、腺体等。一般应抽尽或尽可能地抽尽每个囊腔中的淋巴液,再注入合适剂量与浓度的硬化剂。
对于侵犯口底、咽喉旁、气道周围的病变,为避免治疗后肿胀引起的气道阻塞,治疗前需争取行气管切开术并放置胃管。若气管切开区域有病灶,可给予先行治疗。大面积的病灶可采取分期硬化剂注射、激光联合手术切除的综合疗法。
竭尽全力守护血管瘤患者的健康
医院
专注·专业·专科
血管瘤、医院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