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位校友的博士论文致谢部分火了,有人因为同情,有人因为感动,有人因为被鼓舞,有人因为代入感,爆款引发的共鸣总是多元化的。在科学院读书时,周边总有很多有故事的人,有努力的普通人,也有天才型选手,还有些闷头干活且运气超好的,当然也有像我这样总能得出阴性结果否掉导师的美好假设的。
对于中科院或者科研工作有好奇的小伙伴可以去B站搜《有机师姐》,44分钟的微电影,是做科研的初心、是做科研可能遇到的意外,是有发现时的欣喜,也是刚进组从刷试管开始的沮丧,还有第一次跑柱子丢了组分的遗憾,除了实验室恋情,基本每个场景都是曾经的生活写照。
高考一志愿选的政法大学,却被调剂了,神安排我去了北中医。入学赶上某教授全网联名反中医,北中医的教授们不屑于站出来怼他们『清者自清』。可我们这帮新生很迷茫呀,科技部的贾谦老师来校讲座,他去河南艾滋村做过实地考察,中医中药对于当地艾滋病治疗是有卓越贡献的。他还引荐了四位校外专家给我们,专家每周的讲座,给了我们继续读书的信心,其中两位还成了忘年交。(北京有几位非常好的中医大夫可以介绍,但只介绍给相信而不迷信中医的朋友;反中医的就别找我开杠了,高中到大学常常打一辩的最佳辩手,可以有理有据的说到对方辩友头疼;其实自从我发现反中医是部分人的信仰,就不愿意多说了;中医是哲学也是经验医学,好的大夫都是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哲学家。中医入门的起步标准是跟着老师看过超过位患者,就是出门诊的时候明明老师心理有谱了,可啥也不说,让你自己望闻问切,说说这个患者啥情况,适合用啥治疗方案,跟临床大查房差不多的流程)
毕业后在职业道路上对我帮助极大的几位领导也全是临床大夫出身。礼来的大区经理、北区总监都是医生转销售,后来又一起辞职创业在北京做了私立精神科高端诊所(CNS领域北京、上海都有专家可以介绍,主要解决抑郁症、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小儿多动症等)。前老板和现老板也都是临床大夫出身,创业的本质是出于情怀,身上都有极强的人格魅力,我们连接领先的医药企业,通过线上医生教育,让高质量的药品惠及更多患者。
这周爷爷和爸爸的体检报告出来了,大的问题没有。只是爷爷年龄太大,伴有多重老年病,他自己当了一辈子大夫,总觉得这些个毛病都是小问题,不积极配合治疗,还嫌弃上海太大,医院人太多,听爸爸说他又想回张家口了。爸爸几乎是个健康状态,血管瘤、结石这些小问题定期随访就行,医院推荐手术的颈椎问题,医院的专家都说没必要手术,可以药物加康复治疗,如果疼痛依然不能缓解再来长征看病。
运动损失康复领域我有一位关系极好的朋友(吴笛),8年前我在塔克拉玛干俯冲沙丘,把胳膊摔成了韧带撕裂。神安排我在一次教会活动上认识吴医生,当时他还在上海体育学院工作,我拖着残疾的胳膊去单位找他,看到他桌上有国家体操队眭禄写的感谢信,心理就踏实了。果然在他的帮助下通过康复治疗痊愈了,后来崴了脚、得了肋间炎也都找他做康复。他还帮我的几位朋友和我爸爸解决了各种肢体疼痛、运动能力受限的问题。最近他作为队医陪同某MBA班去挑战戈壁了,5月6日才回上海,需要找他诊疗的小伙伴可以通过我预约。
下午偶然得知一个上海的朋友请假回老家陪家人去省会看病了,他是比较牛的,在没有任何医学教育背景的情况下,医院某位医生的科普讲座和网上信息的检索就找到了医院和最厉害的专家。但他也比较笨,医院有没有熟人,谁生病、临床表现啥样等关键信息一条都没说,我就如实回复"没有"。(可血液领域我还有些朋友的,如果需要接到上海照护,我再介绍其它专家给他)
还有很多关于健康的小故事,今天困了,先不讲了。
程小样是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