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超声分享胃血管瘤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胃肠超声学组分享

胃血管瘤

作者:卢漫李媛

单位:医院超声医学中心

病史摘要:

患者为83岁男性,因上腹不适3月余就诊。自述3月前曾呕吐一次红色团块,量约10g,伴腹胀、胸闷、气急,活动后加重,休息时缓解,无黑便。

图1

胃镜:胃窦大弯显示大小约4cm的黏膜下隆起(图1)(不排除外压可能,建议超声内镜)胃镜下活检结果:以血凝块为主。

图2

图3

CT:胃窦部软组织肿块占位影,较大截面约5.7×4.1cm,增强后不均匀较明显强化;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见增多迂曲血管影;病灶大部分凸向腹腔内生长,稍推挤邻近肠管(图2,图3)。

提示:胃窦部软组织肿块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间质瘤?其它?结合临床。

超声检查:

图4

图5

超声表现:胃窦部大弯侧查见大小约6.1x5.6×3.0cm的低回声团块,向胃腔外突出,团块边界较清,形态欠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呈管网状,CDFI:团块内探及丰富血流信号,以静脉血流频谱为主,相邻的胃壁稍增厚,较厚约1.2cm,内呈筛网状,探及较丰富血流信号。三维彩色血流超声立体形象显示团块内血流情况(图4、5及视频1)。

CEUS:经外周静脉注射造影剂(声诺维)约2.4ml,胃窦部大弯侧低回声团块动脉期呈缓慢树枝状高增强,静脉期消退缓慢。

超声提示:胃血管瘤

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抽出血性液体,证实血管瘤。

讨论

胃血管瘤是罕见胃肿瘤,约占胃良性肿瘤1.7%。多见于40-50岁中年人,是成熟血管异常增生形成,一般为多发性,直径几毫米-几厘米。胃血管瘤主要位于胃窦部黏膜下,患者往往因上腹部不适、黏膜面溃疡出血入院,本例就是因上腹部不适伴呕吐红色团块就诊,在之后的诊疗过程中后发现病灶。在未破裂时,因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钡餐、胃镜、CT等检查与其他黏膜下肿瘤难以鉴别,故误诊率较高。当黏膜溃疡致血管瘤破裂或长大后引起压迫时才出现临床表现,呕血和黑便为胃血管瘤最常见的症状。

诊断上应根据常规胃镜、超声内镜、增强CT等检查,并结合其他临床表现综合考虑。超声内镜可以清楚地显示局部胃壁的结构层次、确定肿瘤的位置及浸润深度、区分黏膜下肿瘤与胃壁外压性隆起,可以判断肿瘤的囊、实性。若胃血管瘤病灶向胃腔内生长,常呈现胃窦部的球形黏膜隆起,边缘光滑;若其向腔外生长,则普通内镜不能发现,可借助于超声内镜、腹部超声、CT等。由于本病例病灶向胃腔外生长,胃镜检查受限,超声发挥了极大优势,通过经腹部超声检查清晰显示了病灶大小、位置、与胃壁关系,以及内部血流情况。并且行超声引导下进行了细针活检。

胃血管瘤确诊需病理,主要依赖免疫组化,结果可为:Vimentin、SMA、Actin呈阳性,1例报道Ⅳ型胶原呈阳性,Ki-67<3%;desmin、S-、CD、CK、CD34、Syn、LCA、CgA、AE1/AE3、Dog-1呈阴性。内镜下活检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出血。少量的出血可能导致病灶的缩小,大量的出血则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于此类病灶严禁活检,可细针抽吸活检。胃血管瘤可手术切除,预后良好。也采用内镜下切除、硬化剂(注射疗法、冷冻疗法)等,但治疗效果不理想,且易复发;范围较大或出血严重者需行局部楔形切除或胃大部切除术。

胃血管瘤应与类癌、未分化癌、血管内皮肉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副节瘤、上皮型胃肠道间质瘤、平滑肌瘤、淋巴瘤等进行鉴别。

参考文献:

[1]左晓文.胃海绵状血管瘤超声表现1例[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2(11):.

[2]BasbugaM,YavuzaR,DablanaM,etal.Isolatedcavernoushemangioma:ararebenignlesionofthestomach[J],JclinMedRes,,4(5):-.

[3]李仲启,付汉中,魏国强,等.胃底海绵状血管瘤活检致大出血一例[J].中化消化内镜杂志,,22(3):.

[4]龙晓玲,谢广清,付四毛.新生儿胃血管瘤1例[J].中国小儿急救学,,19(6):-.

有趣的灵魂在等你长按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ianz.com/glss/8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