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的中医辩证论治之我见
酒渣鼻的中医辨证论治篇
酒渣鼻,又称酒渣性鼻炎、酒渣性痤疮、玫瑰痤疮,中医则有酒渣鼻、酒糟鼻等名,是一种常见的外鼻的慢性皮肤病,表现为鼻翼痤疮、皮肤充血、表面不平,甚者鼻尖鼻翼肥大形成鼻赘。本病多发于中青年。分为红斑期、丘疹期、鼻赘期三期。
红斑期
1.酒渣鼻的常见的中医辨证分型:
1.1肺胃热盛型 肺胃热盛型酒渣鼻是由于肺经阳气素盛,易郁而化热,热与血相搏入肺窍,使鼻发红,脉络充盈。《景岳全书》:“肺经素多风热,色为红黑而生皻疖者,亦有之”。此型多见于红斑期酒渣鼻,症多见鼻部弥漫性潮红或红斑,压之可退色。常在嗜酒、吃辛辣食物和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出现或加重。治宜清泻肺胃积热。方选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桑白皮、栀子、黄芩、丹参、牡丹皮、黄连、蒲公英、赤芍、凌霄花、甘草。
1.2湿热蕴肤型 患者平素嗜食油腻、甜腻、味道浓厚等肥甘厚味及嗜酒、嗜食海鲜,或偏食凉食、凉饮,导致脾气、脾阳被伤,痰湿积聚,素体湿热内蕴,复感毒邪,热毒内蕴,形成湿热蕴肤证。此型在临床上多见于丘疹期的酒渣鼻,患者鼻部油腻、毛孔粗大,在红斑基础上出现丘疹以及脓疱,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明显,伴有局部灼热,舌红、苔黄腻。方选茵陈二花汤:桑白皮、茵陈、凌霄花、野菊花、丹参、黄芩、桅子、薏苡仁、白芷、败酱草共奏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消瘀杀虫之目的。
1.3气滞血瘀型 气滞血瘀型的酒渣鼻临床并不多见,相当于鼻赘期。因其病程日久,久病入络,久病致瘀,且多由肺胃热盛和湿热蕴肤型演变而来;或由风寒客于肌肤致寒凝血瘀。症见鼻部组织增生,呈结节状,毛孔扩大,舌质略红,脉沉缓。治宜活血化瘀、消肿散结。方选枇杷消疤汤加减:枇杷叶、桑白皮、当归尾、赤芍、王不留行、皂角刺、丹参、丹皮、蒲公英、连翘、白花蛇舌草、凌霄花、甘草等。
随症加减:肺热旺盛者,加石膏加强清肺热;伴见脓疱严重者,加败酱草、紫花地丁加强清热解毒消肿;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绞股蓝润肠通便;胸胁胀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疏肝理气,兼具活血功效;纳呆者,加鸡内金、山楂、神曲健脾消食和胃。
丘疹期
2.酒渣鼻的外治法
2.1药物涂擦将30g百部浸泡在20%~70%酒精内,剂量为ml,持续1~2周,配制成百部醇浸液,采用棉签蘸取百部醇浸液,涂抹在鼻部患处,每日1-2次。
2.2放血治疗 取穴:阿是穴,背部肺俞、膈俞为主。方法:局部阿是穴放血,用1寸毫针点刺红斑部位,如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则在毛细血管上点刺出血,一次点刺10针~20针。背部放血取肺俞、膈俞,以三棱针点刺,每穴3针~4针,后拔火罐10min,以增加出血量。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休息7d,续行第2疗程。
2.2火针治疗 取穴:以局部皮损部位为主。方法:红斑期伴有明显毛细血管扩张,则以细火针在毛细血管上点刺2针~3针;丘疹脓疱期和鼻赘期则以粗火针在丘疹、脓疱和鼻部结缔组织增生部位点刺,根据皮损大小点刺1针~3针。每周1次,5次为1疗程,休息7d后,续行第2疗程。
鼻赘期
3.酒渣鼻的预防
酒渣鼻严重损伤了患者的容貌,导致患者精神与心理障碍,在众人面前感到难堪,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工作和事业。预防酒渣鼻应注意以下几项:
3.1保持心态平静,心情舒畅。
3.2保持面部卫生,不要挤压,不要乱用药。
3.3不吃刺激性食物,如:酒、咖啡、可可,少吃动物脂肪和糖类,少吃凉食、海鲜,加量食用蔬菜,粗纤维食物,要保持大便通畅。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作者简介
田艳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沧州市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参加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市级科研课题数项,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专业特长:擅长治疗中医皮肤(银屑病、白癜风、湿疹及各种过敏性皮肤病、痤疮、紫癜及各种类型血管炎、斑秃及脱发、黄褐斑等)、中医妇科(月经不调、带下病、乳腺增生等)、心脏疾患(冠心病、心绞痛等)、脾胃病症(各种胃病、腹痛、便秘等)、各种外感疾病(发热、咳嗽、喘咳等)、腰疼、头痛、头晕、失眠、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中医内科疾病。
出诊日期:周一上午、周三下午、周二、五、六、日全天
出诊地点:皮肤科门诊、中医专家四门诊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