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的中医辩证论治之我见
痤疮中医辩证论治篇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青年男女,其特点是对称分布在面、胸、背部,常伴皮脂溢出,呈散在性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有一定损容性。关于痤疮,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述,《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载“痤疿”“,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病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致脾伤生湿,湿热上蒸;或胃肠积热,上蒸于肺,肺胃蕴热,复感风邪,经风热熏蒸,壅滞肌肤;痤疮的发病也与情志相关,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气血瘀阻,内生血热,怫郁肌表;或因女性素体虚损,肾水不足,冲任失调,相火妄动,虚火上浮于面等因素均能够导致痤疮发生。由此看出,痤疮的发病多与风、湿、热、瘀相关,且常伴脏腑症出现。故痤疮病位常可涉及多个脏腑,目前临床上常以肺经风热、湿热蕴结、痰瘀凝结、冲任失调做为辨证施治的基本证型。
1.肺经风热肺经风热是指人体受风热之邪乘袭而发病。肺主表,上通于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为华盖,性属娇脏,不耐邪侵。若腠理不密,风热之邪从口鼻、皮毛乘袭,使肺经血热郁滞,则肺卫失宣,皮毛被郁,邪毒肺热蕴于肌肤而致病。肺经风热型痤疮多见于青春发育期的少男少女,表现为皮肤油滑光亮,颜面、胸背散在皮疹,针头至芝麻大小,色红,顶端有黑头,可挤出黄白色粉渣,亦可见脓头,常伴有敏感型皮肤表现,对该型疮疮的治疗应以清热泻肺、凉血解毒为主。常用中药为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枇杷叶、生甘草、连翘、金银花、黄连、白花蛇舌草、生地、丹皮、桑叶、菊花、薄荷等,其中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清热,桑白皮和地骨皮清肺、泄热、生津,连翘和生甘草解肌表清疮毒。若面部红斑明显,可加牡丹皮、大青叶、赤芍、凌霄花、野菊花;若皮肤容易过敏,则加浮萍、金银花、荆芥、防风;若面部油腻,则加重黄芩和知母用量,同时加生槐花、侧柏叶。
2.湿热蕴结湿热蕴结型痤疮多是由于年轻人素体阳热偏盛所致,若长期暴饮暴食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食品,则脾失健运,中焦运化不周,酿生湿浊,积久湿郁化热,聚于毛孔,热滞肌肤血络,外壅肌肤而发痤疮,表现为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丘疹色红、常伴脓疱,自觉红肿疼痛,伴口干口臭,大便秘结,小便黄。对该型痤疮的治疗当以服用清热解毒、清化湿热、消痰散结类药物为主,可用黄芩、野菊花、薏苡仁、栀子、牡丹皮、赤芍、防风、连翘、白花蛇舌草、茵陈、马齿苋等。其中,黄芩可清热解毒,能有效抑制或杀灭引起痤疮的主要菌种,如痤疮丙酸杆菌;野菊花可用于缓解痈疽、疔肿、化肿等较严重症状;防风、连翘可引药于肌肤,疏肌表之邪;薏苡仁、茵陈、马齿苋清热祛湿。
3.痰瘀凝结痰瘀凝结型痤疮多见于男性或者肥胖之人,患者多皮肤粗糙,以结节、脓肿、囊肿、瘢痕为主,反复发作,经久难愈,渐成黄豆或蚕豆大小肿物,肿硬疼痛或按之如囊,日久融合,凹凸不平,或部分消退而遗留瘢痕。痰瘀凝结是由于患者体内脾气不健、运化失调、水湿内停、日久成痰,湿热或痰热郁久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再与痰邪相结,凝滞肌肤而发病。在治疗此类痤疮时,仅仅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应以清化痰湿、消痰散结为主,具体可用陈皮、夏枯草、丹参、半夏、茯苓、甘草、薏苡仁、川贝、黄柏、生地黄、山药、车前子、归尾、赤芍、桃仁、红花等。其中,半夏、茯苓燥湿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中;防风、连翘引药于肌肤;莪术、当归、桃仁、红花等活血祛瘀药可以减少囊肿和结节,同时有助于减轻皮损和色素沉着;当归、丹参不仅可活血化瘀、养血润肤,还具有抑制痤疮丙酸杆菌、解毒、改善面部局部微循环、减少渗出、调节组织修复和再生等功能。
4.冲任不调冲任不调型痤疮多见于女性患者,是由冲任不和致气血壅滞而发病,皮疹常发于口周或下颌,患者面部丘疹、粉刺、脓疱的发生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大多经前加重、经后减轻,伴有月经前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等。临床上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主要有益母草、栀子、香附、当归、柴胡、白芍、红花、牡丹皮、女贞子等。香附被称为“妇科之主帅”“气病之主帅”,具有较好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的功效;当归,李杲:“当归梢,主癥癖,破恶血,并产后恶血上冲,去诸疮疡肿结”,可补血活血;栀子,清热凉血;柴胡疏肝理气;白芍、女贞子养阴柔肝;红花、益母草、牡丹皮活血凉血。
痤疮的中医治疗包括口服中药和中医外治法,目前常用于治疗痤疮的外治法有:
1.药物疗法
1.1中药熏蒸中药熏蒸可将药物以蒸汽形式直接作用于皮损处,以增加药物疗效,且熏蒸时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加速皮肤微循环,促进药物发挥作用。临床采用三黄洗剂(黄连、黄柏、大黄)等中草药进行薰蒸治疗,能通过蒸汽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达到疏通皮毛腠理,宣发肺气,清热解毒而治疗本病。
1.2中药湿敷中药湿敷可将纱布浸湿药液敷于皮肤,使中药直接经皮肤吸收,具有通窍祛邪,直透脉络,清洁收敛,消肿止痛,解毒止痒,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物吸收等功效。湿敷常用药物为黄芩、黄柏、透骨草、马齿苋、连翘、丹参、皂角等。
1.3中药外搽颠倒散为外敷药的经典方。此方选取大黄、硫黄等分,为末,调成糊状,外敷红斑丘疹处。若脓疱、囊肿为主,可外敷金黄散。
1.4中药面膜中药面膜常用药物为金银花、野菊花、连翘、夏枯草、茯苓、白芷、白术、当归、丹参、黄芩等,可随症加减后研磨成粉末外用。
2.非药物疗法
2.1放血疗法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具有泻火解毒,调和气血的作用。此方法包括阿是穴点刺放血、背俞穴刺络拔罐、耳尖放血等。
2.2火针疗法火针,《内经》称为“燔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称之“烧针”,至《千金要方》方命名为“火针”。火针具有针体细,易于燃烧,易于操作,创伤小,出血少,经济方便等优点。火针疗法包括单纯火针疗法、火针联合拔罐、埋线,火针联合红蓝光等。
2.3针刺疗法针刺疗法包括针刺加拔罐、温针灸加走罐、针刺结合面部闪罐、近端结合远端针刺、针刺结合中药、锋针配合拔罐等,在治疗痤疮方面疗效显著。
2.4埋线疗法埋线疗法是在针刺方法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为有效的外治方法,是用特制的一次性专用针具将可吸收的医用羊肠线注入相应的腧穴、经络或特定部位,通过持续刺激,进而疏通经络、理气活血、调节脏腑、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特色外治疗法。此疗法包括单纯穴位埋线疗法、穴位埋线法配合其他外治疗法、不同月经周期采用穴位埋线疗法等。
2.5刮痧疗法刮痧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之一,具有疏经通络、行气活血、调和脏腑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刮痧具有抗炎、促进新陈代谢、抗氧化以及增强细胞免疫等作用。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常常是口服中药兼用多种外治法,口服中药治本,外治法治标,这样标本兼治,不仅可以使现有皮损快速消退,而且从根本治疗,新发皮疹会越来越少,直至最后停药后也不会复发。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