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在线讯)徐峥导演的高票房电影《我不是药神》,刚开始电影的名字是《印度神药》,根据徐峥以往《港囧》、《泰囧》的幽默搞笑风格,很多观众看到“印度神药”就想到了“印度神油”,徐峥才把电影名字改为《我不是药神》。这部既不是喜剧片,没有精彩的武打戏,也没有神奇的科幻元素,为什么会有9.0高的豆瓣评分,还被网友评价为难得的良心国产片?
电影原名《印度神药》仅仅2天,《我不是药神》票房突破7.3亿,天籁在线君觉得正是因为这部电影平凡得太真实,具有非常大的社会学意义,揭露了当今社会的矛盾和痛点。而其中设置的矛盾冲突点,环环相扣,情节紧凑,紧紧的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使故事的本身具有更强的观赏性和意义。
豆瓣评分其实《我不是药神》电影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原型的,但是现实中的真实事件与电影呈现出来的故事情节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看了之后你会发现故事创作的魅力。在天籁艺术在线教育学习编导写作的同学可以细细研究借鉴。
我不是药神改编的真实的事件
故事的原型陆勇,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售卖壮阳药的小店主,他也是一个慢粒白血病患者,只是因为无意中发现了“印度格列卫”:
“在中国售卖的正版瑞士格列卫,一盒需要元,但仿制药‘印度格列卫’却只要元。”
因一直购买瑞士格列卫,陆勇不堪重负都快破产了,所以决定试试印度仿制药。这一试,他高兴坏了:
“我试吃后,发现印度格列卫的药效和瑞士格列卫几无差别。”于是他把这个“秘密”告诉了病友们。病友们都想购买“印度格列卫”,但购买手续很繁琐,还需要用英文填写。于是就纷纷找陆勇帮忙。陆勇不忍辜负病友的期望,走上了非法贩卖格列卫之路。
主人公原型陆勇但其实算不上贩卖,他从印度买药是元一盒,但卖给中国病友依旧是元一盒。正因如此,他被病友们称为“药神”。
如果只把原型的故事硬生生搬到银幕中,这个故事注定是失败的,因为没有过多的矛盾冲突,剧情平淡无奇。
而电影当中,《我不是药神》的人物矛盾冲突从开头就贯彻到了结尾。
《我不是药神》海报1、开头的矛盾冲突
程勇是个卖“印度神油”的小贩,但过得极其糟心:
神油店生意清淡得交不起租了,老婆因为家暴跟他离了婚,儿子要跟着继父移民海外,老爹身患血管瘤急着做手术,他太需要钱了:没有钱,赖以糊口的店会关门;没有钱,八岁儿子会离他而去;没有钱,老爹只能悲惨地死去。他被逼得脑壳要爆炸了。
人物与周围具体环境的矛盾冲突,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程勇没钱却迫切需要用钱,当知道可以卖违法药品可以赚钱时又担心坐牢,这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使人物的各种经历在不断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状况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电影英文名DyingtoSurvive2、中间、结尾的矛盾冲突
当程勇贩卖“仿制药”赚得盆满钵满,决定隐退,新药贩子把“仿制药”涨到了2万元,最后新药贩子被举报通缉了,于是,2万一瓶仿制药,也没人卖了。病人请程勇“出山”,此时,程勇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
一条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良心受折磨,寝食难安。
一条是——重操旧业,为病友贩药,但可能会遭受牢狱之灾。
其后打击贩卖假药的警察又面临了情与法两难中的矛盾。
最后,程勇被捕时,希望儿子知道他不是坏人。许多慢粒白血病人也站在路两旁目送被捕的程勇。
《我不是药神》电影海报这除了与上述分析的矛盾冲突一致外,还有人物与社会时代的矛盾冲突。慢粒白血病病人吃不起高昂的正版药,错在医药公司价格太贵吗?错在国家医保体系没把进口药纳入报销范围吗?错在警察抓了贩卖仿制药的药贩子吗?还是像电影里的台词所说的“你可以治好这个世界所有的病,但有一种病你无能为力,那就是穷病”,因为病人的家庭条件差?
我不是药神这些矛盾冲突就像一个个引子和钩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乃至带动电影情节的高潮。引发了观众的思考,延伸了故事的宽度和高度,塑造出丰富饱满的故事情节。
《我不是药神》无论是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还是场景拍摄等,都有值得分析和学习的地方,真心期待国产片的下一部良心作品。
文章内容来源:天籁在线。如需转载请联系。天籁在线,打造艺术在线教育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