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源性肿瘤一血管瘤与血管畸形肿瘤与

近期,将为大家介绍《手外专科疾病分级诊疗口袋手册》专著中的血管源性肿瘤。

今天介绍血管源性肿瘤中的:「血管瘤与血管畸形」。

血管瘤与血管畸形

概述

血管瘤与血管畸形,过去统称为脉管肿瘤,是胚胎发育阶段「原始血管系统的发育异常」。其病变复杂,几乎累及循环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淋巴管。

病变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但以下肢和头颈多见。这类病变虽然出生时即存在,但进展相当缓慢,有时到青春期或更晚才发现。一些病例病变复杂,或者病灶部位过大、过深,或者累及重要血管神经和器官,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不仅常规治疗难以见效,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还有一些病例因血流动力学严重异常,贸然进行手术切除或结扎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出现非常棘手的严重后果。

病因

该病病因不明。

有研究表明,妊娠期应用黄体酮或接受绒毛膜穿刺、妊娠期高血压病及婴儿出生时低体重,可能与血管瘤的形成有关。

有人认为,血管瘤是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血管性组织分化阶段,由于其控制基因段出现小范围错构,而导致其特定部位组织分化异常,并发展成血管瘤。

在胚胎早期(8~12月),胚胎组织遭受机械性损伤,局部组织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干细胞分布到其他胚胎性细胞中,其中一部分分化成为血管样组织,并最终形成血管瘤。

诊断方法

由于病变涉及循环系统的所有组成,诊断必须首先确定占主导地位的是动脉、静脉、淋巴管或毛细血管,然后对病变定位,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常用的影像学评估方法有双功彩超、CT、MRI、血管造影或DSA。影像学检查显示的病灶范围往往比体检时发现的大得多,单纯依靠体检来确定手术范围可能造成手术中的被动,或者术后病灶残留。

双功彩超

双功彩超是临床最常用的无损伤检查方法,可用于术前筛选、定性和术后随访。其不仅能提供血管的解剖学信息,而且能初步确定病变范围,更能利用血流频谱了解血流动力学信息,鉴别是淋巴管畸形、静脉畸形或动静脉畸形。

CT

CT或者CTA多需要增强后才能明确病变的部位,但其对骨骼破坏和静脉石则有较好的显示。

MRI

MRI检查在TW2加权像上可见高强度清晰血管病变影像。应用MRA技术,可清晰显示病灶全貌,可从三维角度,评估病灶的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是目前血管畸形诊断技术中最有价值的无创伤检查方法。

血管造影、DSA

部分病例在术前作血管造影或DSA可充分了解病灶与动、静脉主干的关系,特别是一些动静脉畸形病例的介入栓塞前,仔细评估动静脉瘘支很有必要。此外,一些干外型的静脉畸形、静脉池主要是原始血管床网状期的残留,常浸润肌肉和肌间组织,常规静脉造影多不能显示病变部位,倘若作瘤腔直接穿刺造影检查,则可较好地显示病变范围。

治疗

常用的方法

目前,对血管瘤治疗常用方法有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及手术治疗,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治疗所有类型的血管瘤。

应根据肿瘤的类型、部位、深浅及病员的年龄等因素而定。常用的方法有: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冷冻外科、硬化剂注射及激光照射等。

治疗原则

预防或治疗严重危及生命或功能的相关并发症。

预防血管瘤消退后产生的畸形或面容缺陷。

预防溃疡及感染,对已经产生溃疡的患者,促进溃疡愈合,减少瘢痕产生,并缓解疼痛。

减轻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

避免对能够自行消退并且预后较好的病变进行过度治疗。

—END—

作者简介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下载安装「医笙」APP,欢迎参与学习与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ianz.com/glxc/51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