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缠身的滋味,初中女生涵涵(化名)深有体会。
才出刀山,又入火海
2年前,她被诊断为戈谢病——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糖脂代谢疾病。
这种病无法彻底治愈,只能靠药物对症治疗。由于该病,她的脾脏持续肿大,以至于在腹部能明显看到脾脏隆起的轮廓。这让她每天步履维艰、难以进食。
不得已,她接受了脾脏切除手术。术后,她终于体会到正常吃饭、运动、睡觉的感觉。
然而好景不长,术后仅仅10天,她忽然腹部疼痛,检查发现,她肝脏一根重要血管——肝门静脉已经被血栓“堵满”,若不尽快融栓,会增加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风险,造成门脉海绵样变,肠道瘀血甚至坏死。
在医生的建议下,涵涵随家医院介入血管瘤血管外科,拯救栓塞的血管,也是拯救涵涵自己。
血栓缝中,寻找生机
介入血管瘤血管外科主任丁语十分重视涵涵的病情,看到其检查结果显示“门静脉主干内血栓61.2×9.9mm,无明显血流信号”,时间紧迫,决定立即开展抗凝+溶栓治疗。
手术台上,丁语在涵涵大腿上穿刺一个小针眼,通过这个开口向体内植入一根柔软的导管,在DSA(数字减影造影)的帮助下,丁语在屏幕上一边查看血管走向,一边小心地推送导管,“穿针引线”般地将导管放入肝脏门静脉附近的血管中。
马上就要见到血栓部位了,经过造影,丁语心中暗暗叫好。原来,涵涵门静脉里的血栓并没有完全堵满,还有能够看到一条“缝”,这给治疗带来极大希望。
准备好溶栓药物,丁语小心地从导管向内输送,时间分秒过去,血栓在慢慢溶解。
如此规模的血栓,治疗并非一日之功。术后每天,医生都会通过导管注入药物。
7天之后,孩子爸爸拿着复查的彩超结果,忐忑地找过来。
丁语对比两次门静脉血管的彩超后,高兴地对他说:“孩子的血栓溶掉了百分之八十以上。残存血栓是因为形成的时间久了,我们后续可以通过口服抗凝药物,继续溶解血栓和预防血栓形成。”
相关链接:血管介入治疗
血管介入是一种微创治疗的新方法,它可以避免开放手术的创伤,通过灵活的导丝导管钻到任何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血管,进行多种血管内疾病的治疗,以及减少出血来辅助降低某些疾病的出血风险或一些动态的诊断性检查。
介入血管瘤血管外科张景岚/文
宣传科武豪/编辑
谢梦莹/版
往期回顾
手术日翻倍!眼科“加速度”让娃告别等待
放学后还能来门诊看病?医院这些科室开通午间、晚间门诊啦!
迷信民间偏方造成6岁男童药物中毒
河南儿科24小时服务热线
拨打可提供健康咨询、健康宣教、慢病管理、双向转诊、急救电话、用药咨询、预约检查。
点开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