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吴文学走进普洱广播电视台FM.5《普洱生活圈——健康之声》为全市人民普及核医学科功能定位与开展核素治疗。
节目中,吴文学对什么是核医学、核医学能做什么、医院核医学科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内容、核医学显像与核磁共振的区别、辐射安全问题、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问题,吴文学主任做了重点介绍。
今天也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了解核医学!
医院核医学科是一个成熟的核技术利用科室,成立于年6月,临床工作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素诊断与治疗、体外分析两大部分。科室位于四号楼四楼,使用面积平方,有医师、技师、护士共12名医护人员。
一、什么是核医学科?
(一)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和研究的医学学科。
(二)核医学科是一个综合性的临床科室。核医学分为临床核医学与试验核医学两大部分,目前应用的主要是临床核医学,临床核医学又分为诊断核医学与治疗核医学,诊断核医学包括显像检查与体外分析两个部分。
(三)核医学与其他临床科室联系密切,核素显像与体外分析覆盖的临床科室较多,有肿瘤科、内分泌科、肾内科、泌尿外科、血液科、心血管科、神经内/外科、呼吸科、骨科、消化科等。
二、核医学科能做些什么?
1、核医学显像及功能测定:能显示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图。主要显示器官及病变组织解剖结构、代谢及功能,早期发现功能改变。核医学显像应用广泛,在内分泌、心血管、神经、呼吸、骨骼、消化、泌尿系统,以及肿瘤、炎症、血液和淋巴显像上均有成熟的应用。
2、放射性核素治疗:利用在机体内高度选择性地靶向分布在病变组织内的放射性药物,在体内杀伤病变细胞,达到治疗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给人注射一种被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该药物会被体内病变组织特异摄取、浓聚,利用该药物会发射射程较短的射线对周围病变部位进行持续照射杀伤,消除病灶。放射性核素治疗能在体内得到高的靶/非靶比值,对病变组织有特异的杀伤作用而全身正常组织受到的辐射损伤很小,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例如:用I治疗甲亢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性骨肿瘤放射性核素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和预防肿瘤扩散;β射线敷贴治疗皮肤血管瘤、瘢痕疙瘩、顽固性湿疹和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类风湿关节炎的99Tc-MDP(云克)治疗等。
3、体外分析:主要检测方法是化学发光法,通过对人体血清中各腺激素水平的测定,可判断甲亢、甲减等甲状腺疾病治疗效果和(或)复发及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情况;通过对人体血清中肿瘤标志物(AFP、CEA、糖类抗原等)含量的测定,实现肿瘤筛查、判断肿瘤的来源、转移或治疗效果、预后观察等情况。
三、医院核医学科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包括那些?
(一)核素诊断
内分泌系统核医学:甲状腺功能测定,甲状腺吸碘率检测,评估甲状腺分泌及摄碘情况;甲状旁腺功能显像,评估甲状旁腺功能情况;唾液腺功能显像,评估唾液腺分泌、排泄功能。
骨骼系统核医学:骨密度测定和全身骨显像,用于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原发性骨肿瘤全身骨转移情况的评估;代谢性骨病全身骨骼情况的评估。
消化系统核医学:即将开展异位胃粘膜的诊断。
肾动态显像:用于肾动脉狭窄或尿路梗阻导致肾功能损害的评价,分肾功能评价,肾小球滤过率检测。
(二)核素治疗
基本原理是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导性与病灶结合,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出的γ或β射线作用于病灶,达到治疗目的。由于γ或β射线在体内的有效射程很短,不会对病灶周围正常组织及环境造成明显损害。
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碘(I)治疗:
利用放射性碘(I)治疗甲亢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有效方法。因为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过程中,碘元素是必备原料,放射性碘和稳定性碘具有相同的生理生化特性,因此甲状腺组织同样对放射性碘有高度的吸收和浓集能力。大量浓聚的放射性碘使甲状腺组织受到辐射作用,部分甲状腺组织被破坏,甲状腺激素生成减少,使甲亢缓解或治愈。而对甲状腺周围组织和器官影响很少或基本不受影响。I治疗甲亢适应范围广,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一次治愈率高,费用低,在西方一些国家已将此作为甲亢治疗首选方法。
(三)体外分析项目
我科体外分析自年起实现全年无节假日检测,当日检测当日下午4点前取得检测报告。现在已开展检测项目50余项,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测定9项、肿瘤标志物测定12项、性激素测定7项、贫血3项、肝纤维化5项、糖尿病抗体5项、胰岛素曲线、肾上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等。
在甲状腺疾病诊断,肿瘤筛查、诊断,内分泌功能、甲状旁腺功能、肾上腺功能、贫血原因、肝纤维化诊断,糖尿病诊断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四、核医学显像与其它影像学显像有什么区别?
1、核医学显像:核医学显像与其他影像学显像不同,核医学显像主要是组织或脏器功能显像,其原理是根据核素示踪原理,利用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在体内代谢分布的特殊规律,从体外获得脏器和组织功能、结构影像的一种核医学技术。放射性核素显像不仅能显示全身骨骼、脏器的形态、结构,同时能获得骨骼、脏器及其病变的局部血流、代谢情况等功能信息。到目前为止,人体的大部分脏器都可以使用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进行检查,随着核医学技术不断发展,核医学显像将功能显像与解剖显像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大大缩短了检查时间,而且提高了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当前,核医学已由传统的功能影像向分子、功能与高分辨率形态影像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是实现精准医疗的主要手段,而且核医学显像不受体内植入物的影响。超声、X线、CT、MR显像主要是解剖显像。
2、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是医学影像科的一种检查项目,是解剖影像,是利用氢原子核在强大磁场内产生共振,再经过处理转换得到图像结果。在颅脑和脊髓、臂丛、骶丛神经和肌肉、上腹部、关节等软组织病变具有独特的优势。因其存在强大磁场,所以安装了心脏起搏器、体内有金属物的人不适合做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不存在电离辐射。
3.核医学的“核”是指核素药物,核磁共振的“核”是指氢原子核,两者字同意不同。核医学显像独特优势是代谢功能、分子显像,可早期发现功能改变,虽有形态、结构等解剖图像,但质量低于CT、核磁等显像。两者结合、取长补短可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五、相信会有一些朋友比较担心做这类检查存在的辐射问题,这项检查的辐射和CT那些一样吗?
不同于放射科、CT和放疗科,核医学检查需要患者服用或者注射放射性药物,这是患者即是“移动的辐射源”,像太阳一样向周围辐射。而放射科、CT室和放疗科的患者是接受外来辐射的照射,就像晒太阳一样,一旦离开辐射场所即和普通人一样。
六、核医学检查辐射安全吗?
1、核医学受检者是安全的,核医学受检者是安全的,核医学受检者是安全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做一次全身骨扫描所接受的辐射剂量(4.2mSv)仅为胸部CT(8.3mSv)检查的一半左右。与CT或MR造影剂相比,核医学注射的显像剂所需化学剂量很少,不干扰破坏体内生理过程的平衡状态,通常没有过敏反应。尽管我们建议受检者在检查当要日尽量避免与婴幼儿及孕妇的密切接触,但实际上当患者检查结束之后体内的放射性水平已在相当低的水平,一般不会对与之密切接触的周围人员和环境造成影响。
2、核医学检查陪检人员安全吗?
患者注射骨显像剂后2-5小时检查,检查结束后距患者10cm,正面接触10分钟,需要同时接触个患者,才能达到1mSv(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规定普通公众的剂量限值:五个连续年不超过1mSv,单一年份不超过5mSv)。所以陪检人员接受的辐射剂量也是安全可靠。
一年中,受到mSv剂量才能明确的说,与癌症风险的提高有关联。
总之核医学显像放射性药物的用量都被严格控制在绝对安全的范围之内,不会对受检者及周围人员造成辐射损害。
七、医院核医学科未来有什么发展规划?
我科于年10月取得PET-CT建设项目许可。目前正积极筹备PET中心建设,预计未来1-2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PEC-CT是目前核医学最高端的检查设备之一,它将PET(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仪)和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组合为一体,一次检查可以同时得到PET和CT两种图像,既能获得功能代谢信息,又可得到解剖结构信息,两者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具有灵敏、准确、特异及定位精确等特点,增加诊断结论的完整性、确定度和可信度,是早癌筛查的一个有效方式。目前PET-CT临床运用主要在肿瘤、心脏及脑神经疾病三大领域,而90%以上还是在肿瘤早期诊断、良恶性鉴别、原发灶寻找、手术前评估、手术切除范围确定、疗效评估等。心脏方面的运用主要在于心肌细胞活性的评估,是评估心肌细胞存活的“金标准”,还用于心脏搭桥、支架术后的效果评价。脑神经疾病方面,主要运用于脑功能的评估,包括痴呆、癫痫病灶定位、脑胶质瘤诊断、临床分期及预判复发等。
PEC-CT中心建设完善的同时,我科将开展如下项目:
(一)核素诊断
包含:内分泌、心血管、神经、呼吸、骨骼、消化、泌尿系统,以及肿瘤、炎症、血液和淋巴显像的一些项目。
重点开展全身多个系统的肿瘤显像,目的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肿瘤的临床分期及治疗后再分期;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后的效果评价;存在肿瘤高危因素人群的肿瘤筛查等。
(二)核素治疗
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
2、转移性骨肿瘤放射性核素治疗;
3、β射线敷贴治疗;
4、类风湿关节炎的99Tc-MDP治疗。
目前,核医学的放射性核素显像已进入分子水平,越来越趋向于精准医疗时代。放射性不再是危机人类生命的代名词,而是一把济世救人的“金钥匙”。核医学在临床工作中已成为诊治疾病和医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独立医学学科。
所以,正确的认识核医学,避免不必要的恐惧,有利于核医学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无论是患者还是我们医护人员都应该科学、理性地看待所谓的“核辐射”问题,清除对核医学检查不必要的恐惧心理,进而提高疾病的诊治水平。
文/图:核医学科张凡编审:曾峥邱继才查明责编:李晓玲
监审:李玉琼
投稿邮箱:pesrmyyxj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