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中国医院华瑞胡悦东陈蕾,本文已发表在《眼科学大查房》年第5期。
摘要
局限性脉络膜血管瘤(CCH)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先天性、良性、血管性错构瘤病变,常发生于脉络膜,引起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导致视力下降。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有利于对疾病的临床确诊和评估。研究证实光动力学治疗(PDT)是安全有效的CCH一线治疗方案。但PDT治疗后患者可能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和增生、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生成及视网膜血管萎缩等并发症。CNV生成的机制可能为CCH引起的血管性渗漏促进血管生成、未治疗的CCH引起炎症反应和慢性缺血刺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释放,以及PDT治疗和激光诱导肿瘤坏死引起VEGF的释放等。抗VEGF治疗有利于防止CCH复发,并促进CNV失活。
1.病例介绍
患者女,46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主诉右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6个月。视力:右眼6/60,左眼36/60。右眼黄斑颞下方可见约3个视盘直径(PD)大小桔红色脉络膜肿物伴视网膜下积液,累及中心凹。
请将您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难题,通过《眼科学大查房》的(yankexuedachafang)发给编辑部,我们将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为您解答,并在杂志上刊出。
2.诊疗经过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提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中心凹下、近肿物处微小渗漏;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清晰显示瘤体内血管及中心凹处微小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此外,具备增强脉络膜成像功能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DI-OCT)也确定局限性脉络膜血管瘤(CCH)的临床诊断。
确诊后行标准光动力学治疗(PDT),时间s,光斑直径4.3mm,多光斑覆盖CCH和CNV病灶。首次治疗3个月后,CCH部分萎缩,CNV消失,行第2次PDT治疗。第2次PDT治疗后6个月,原CNV复发并加重,EDI-OCT表现为视网膜下高反射团块。视力下降至眼前指数。ICGA可见中心凹下CNV。再次行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雷珠单抗0.05mL,每个月1次,共注射2次)。首次注射后第3个月,EDI-OCT显示CNV萎缩,视网膜下及层间积液吸收(见图)。
3.病例分析
3.1治疗策略依据
3.2CNV生成及加重机制
3.3不足之处
4.小结
(略,需全文PDF,请回复此与《眼科学大查房》编辑部联系)
(《眼科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及网站等禁止转载。任何投诉、建议、投稿等事宜,请申请加号EBC为好友进行沟通!每天第六名转发此条至朋友圈并将截屏发回的读者,可获赠一期大查房杂志。)
请长按上面图片,选择“识别图中”,即可直接眼科学大查房(yankexuedachafang)。
请长按上面图片,选择“识别图中”,申请加医生及出版人YU为好友,会有意外收获。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是多少北京白癜风治疗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