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峰医疗CT影像病例二丨肝囊肿及血管瘤

第二例

患者,男性,45岁

主诉:无明显不适,B超体检时发现肝脏囊肿,于是进一步CT增强扫描。

以下为CT影像图

1

2

CT所见:

一、肝囊肿

CT平扫表现为单发或者多发的圆形低密度区,边界锐利光滑,CT值与水接近。增强扫描囊肿无强化,囊壁薄而不能显示。

二、肝血管瘤

CT平扫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病变,边界清楚,边缘光滑或轻度分叶,密度多均匀。肿瘤较大者,其中心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少数中心可有钙化。CT增强扫描有特征性改变,早期呈边缘增强,强化区逐渐向病灶中央推进,峰值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分钟,曲线高于正常肝实质,然后CT值逐渐下降,最后整个病灶等密度充填,其密度接近正常肝实质,这个过程一般需要7~15分钟。

初步意见

肝囊肿和血管瘤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科普

肝囊肿

病因

肝囊肿的发生被归因于异位胆管。年Moschcowitz在研究胎儿肝囊肿时,发现囊肿壁上有异位的胆管组织及长方形上皮细胞内衬。这类囊肿起源于肝内迷走胆管或肝内胆管和淋巴管的发育障碍,导致管腔内容物停滞潴留而成。近年来有人提出后天肝组织退行性改变的说法。

临床表现

肝囊肿因生长缓慢可长期或终身无症状,常在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其主要临床表现随囊肿位置、大小、数目、有无压迫邻近器官和有无并发症而异。单纯性肝囊肿相对少见,发病女多于男,男女之比为1∶4。约20%患者有症状,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腹围增大,其初发症状可始于任何年龄,但多发生在20~50岁。

检查

CT扫描

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肝囊肿的部位、大小、范围及性质,确诊率达98%。CT片上肝囊肿为境界清楚、密度均匀、圆形或椭圆的低密度区,静脉造影后无增强表现。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可做出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

治疗

肝囊肿的治疗应视其大小、性质及有无并发症而定。直径5cm并出现压迫症状者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以缓解压迫症状。但抽液后不久囊肿又会增大,需反复抽液。此法操作简便,不需剖腹,对不能耐受手术的巨大肝囊肿患者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囊肿有感染时宜行外引流术。

科普

肝血管瘤

病因

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1.先天性发育异常

肝血管瘤的发生是先天性肝脏末梢血管畸形所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肝血管瘤。

2.激素刺激学说

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避孕药等可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认为女性激素可能是血管瘤的一种致病因素。

3.其他学说

有人认为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其周围血管充血扩张;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致使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

临床表现

肝血管瘤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当血管瘤增至5cm以上时,可出现下列症状:

1.腹部包块

2.胃肠道症状

3.压迫症状

4.肝血管瘤破裂出血

5.Kasabach-Merritt综合征

6.其他

游离在肝外生长的带蒂血管瘤扭转时,可发生坏死,出现腹部剧痛、发热和虚脱。个别病人因血管瘤巨大伴有动静脉瘘形成,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力衰竭。

检查

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

治疗

1.手术治疗

目前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血管瘤切除术、血管瘤缝扎术、肝动脉结扎术、微波固化术、射频治疗、肝动脉栓塞术等。对于弥漫性的肝血管瘤,或者无法切除的巨大血管瘤,如肝功能失代偿或合并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也可行肝移植治疗。

2.非手术治疗

(1)肝动脉栓塞术(TAE)TAE治疗肝血管瘤基于肝血管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栓塞动脉后瘤体内可形成血栓,血栓机化、纤维化使瘤体形成纤维瘤样结构而达到缩小、硬化血管瘤的目的。

(2)肝血管瘤微波固化术及射频治疗肝血管瘤微波固化术及射频治疗,微波可转化为热能而使周围组织凝结,使瘤体局部萎缩、变硬,达到固化肿瘤的目的。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赞赏

长按







































拉萨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一般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ianz.com/glyy/7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