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小事吴孟超ldquo唯有不

  年,96岁的吴孟超院士说:“如果有一天我要倒下去,就让我倒在手术室吧,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那一年,他仍然穿着工作服,每天7点吃完饭去上班,到病房查房或去看门诊,每周仍然坚持做3台以上的手术。   年5月22日,吴孟超院士永远惜别了他热爱的岗位,享年99岁。   作为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吴孟超院士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20世纪50年代,他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60年代,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肝脏止血技术;70年代,成功切除世界上最大的肝血管瘤;80年代,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90年代,在中、晚期肝癌的综合治疗、基因免疫治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

  吴孟超院士用一生诠释医者的大爱。年,他被推选为“感动中国”人物,其颁奖词上写道:“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立志做肝脏外科医生   年,吴孟超出生于福建闽清县,5岁时随家人前往马来西亚。年,全面抗战爆发,他毅然回国参加抗日活动,因战乱无法奔赴延安,决心“读书救国”的他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年,吴孟超以优异成绩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   年,他参军入伍投身到军医大学的创业实践;同年,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他遇到了改变其一生命运的恩师——裘法祖。他请教裘法祖,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努力。裘法祖说:“我国的肝脏外科几乎是一片空白,你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从此,吴孟超与肝脏外科结缘。   吴孟超非常认真刻苦。关于肝脏外科,当时国内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案例,就连图书馆的资料也只是零星的基础知识。吴孟超跑遍了上海大大小小的书店图书馆,终于找到一本英文版的《肝胆外科入门》。后来,他和同事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并出版,这也成为了中国第一本肝脏外科方面的译著。年春天,在裘法祖教授的指导下,吴孟超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翻译出了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专著——《肝脏外科入门》。   从入门到精通,这中间他经历辛苦磨难,但始终是铆足了劲向前冲。年,吴孟超主刀成功完成中国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对这个得意门生,裘老曾用4个“非常”形容:“他非常勤奋、非常刻苦、非常聪明,对病人非常好。”“长了眼睛的手”   很多人认识吴孟超是在年7月央视《朗读者》节目中,96岁的吴老给大家看了他那一双神奇的手——一双因为拿了70年的手术刀已经严重变形的手。这双手握过许多奖杯,但却最契合止血钳的形状,筋脉虬结,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但又超乎寻常得柔软细腻。   吴孟超说:“手比脸重要。脸老了无所谓,但是这手所有的感觉要保护好。”别看他的食指已经畸变,当手术部位被涌出的血遮住器官时,他能够凭经验和直觉准确找到问题点,精准得分毫不差,如同有雷达引导。他身边的护士长很清楚,那是一双“长了眼睛的手”,了解肿瘤的位置和它的解剖关系。有时候满腹腔的血,“长眼睛的手”一伸进去,一摸在这儿,这根血管一掐,血就止住了。   正是这双手,在年时,为一位安徽农民切除了体积为63厘米×48.5厘米×40厘米、重量达18千克的肝海绵状血管瘤,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肝血管瘤。年,安徽农民陆本海被诊断为肝巨大血管瘤。吴孟超带着40人的医疗团队,决心手术,手术整整做了12个小时,切下的瘤子重18千克。直到今天仍是一个世界之最。   年,在第28届国际外科学大会上,吴孟超首次向世人公布了例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总结数据——91%的手术成功率。这让与会外科医生震惊,这样的手术量和手术质量在当时无人匹敌。会后,吴孟超被当选为国际外科学会正式会员。从此,国际肝胆外科领域有了中国医生的身影。   从医70余年,他先后完成多台手术,成功救治近名患者。直到98岁正式退休前,他每周还要做3台手术。

年1月9日,吴孟超获得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胡锦涛主席亲自为他颁发证书和奖金。

年7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代表纪念建党90周年座谈会上与吴孟超亲切握手。“就想当这样的好医生”   吴孟超是一个对荣誉看得很淡的人,他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说:“国内很多优秀的外科学者比我更有资格得到这个荣誉,比如我的恩师裘法祖教授,还有那些已故的外科学的开创者。”吴孟超先后两次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活动   他对当好一个医生态度极其认真。他曾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12个小时,为患者切除长达63厘米的巨大肿瘤,将其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他也曾用5个小时为一名仅4个月大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   82岁那年,他遇见过一个病人,肝脏的肿瘤比篮球还大。别人都怕担责,怕他名誉受损,难以下定决心是收还是不收。最后,吴老说:“我的名誉算什么?我不过是一个吴孟超嘛!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   吴孟超正是这样的人。工作中的他,细心、热心,爱心满满。每次给病人做检查前,他总会先把手搓热;为病人检查完,他都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查房时,他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弯下腰把病人的鞋子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

  

  他这样解释一个好医生的标准:“应该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病人。我就想当这样的好医生。”指导完成世界首例“腹腔镜下肝破裂修补术”科技记者心目中的他   吴孟超曾多年担任上海市科协的荣誉委员。年以来,他连续10多年作为评委,参与上海市科技精英的评选工作,多次表示要加强举荐和培养年轻科技人才的力度。他还非常关心科协开展的学术活动和科普工作,本报曾刊发文章,报道他对健康科普的态度和观点。   《上海科技报》有2位记者曾经专门采访过吴孟超。老记者张申芬回忆:“年前后,科技系统组织出版有关科技奖励人才的丛书,我负责采写吴孟超传记,曾医院和吴老家,向他的同事、家人了解吴老的事迹。”   “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大爱啊,与那种把医生作为职业的人完全不同,吴孟超是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的。”张申芬回忆说,肝胆手术经常需要医生持续站立几个小时,非常考验体能。每次手术后,吴孟超都要躺在那里静静地休息一会。   20多年前,老记者骆红初曾经采写了吴老的一篇人物专访,在《上海科技报》刊发了一整版。她回忆说:“吴老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没有权威人物的架子,对媒体采访一视同仁,总是以诚相待。”记得有一回到吴老家里采访,骆红初特意问吴老的妻子:“吴老工作这么忙,有时间帮你做家务吗?”他妻子说:“哪有时间做家务呀!”骆红初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吴老当时的表情——那种充满爱意和愧疚感的笑容。   年5月3日,第号小行星被国际组织审核批准,并被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倒下的是吴孟超院士的躯体,但是他的精神永存,将一直感召激励后人。正如王红阳院士于年5月22日创作的《“吴孟超星”永远璀璨——沉痛悼念吴老》所言:   从医七十载,游刃肝胆,精勤不倦;德近佛,才近仙。开拓几十年,勇闯禁区,坚守誓言;图创新,敢攀登。获奖无数轻拂袖,大医精诚万民安。   巨匠仙逝,风采依旧;大医千古,薪火相传。他,我们的恩师,没有走远。浩荡环宇,“吴孟超星”依然璀璨。来源:上海科技报文字:王阳后期:流畅编辑:流畅本文图文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ianz.com/glyy/89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