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的中医辩证论治之我见----
湿疹中医辩证论治篇
湿疹中医学又称浸淫疮、飞粟疮、血风疮等,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剧烈的瘙痒,明显的湿疹样变和皮肤干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绝大多数初发于婴幼儿期,部分可发生于儿童和成人期。湿疹给病人带来最大的困扰就是病情反复复发,时好时坏,就是不能完全治愈,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我们运用中医治疗湿疹是从根本上抓住病人的病因病机,再进行辨证论治,所以治愈后不易复发,大大减轻了患者被湿疹反复复发折磨的痛苦。湿疹的病因病机可以从五脏和外感六淫方面来分析。
谨守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多为感受风、湿、热之邪,三者常相互兼加,感受风热之邪是本病发病的重要诱因。外感风热之邪,病位相对表浅,易于祛除。湿热之邪侵袭人体,常留恋在上、中、下三焦,易致病程缠绵。感受热毒之邪,多起病急、重,迅速入里内陷脏腑。
1.风热风为阳邪,轻扬开泄,常伤及肌表,其善行而数变,多具有瘙痒难耐、发无定处的临床特点,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风热侵袭人体,使玄府闭塞不通、外邪不得表解,内不得疏散,肌肤失于宣发而发病。风邪易袭阳位,头为诸阳所会之所,风热上攻则致头上散生成片,常常燥痒,毛发稀少,有类白屑,名曰秃疮。《洪范·五行》曰:“火曰炎上,热毒上攻,两阳相灼,故疮生于头,法当解陈莝之积热。”
2.湿热湿邪犯表,阻于肌肤腠理,可导致阳气郁闭、血行不畅而发病。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内侵困阻中焦,则致脾失健运,气血津液运化不畅,脾主四肢肌肉,故躯干及四肢尤其关节处可见渗出、浸渍等皮损表现。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则可见阴囊、肛周、足趾湿疹。湿邪流恋,临床特点表现为反复发作,病程缠绵。
3.热毒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热毒为火热郁积所成,火热入于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临床表现为斑疹色红、糜烂、渗液、化脓,并可发生臖核肿大。《灵枢·痈疽》说:“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湿疹虽病位在表,但与五脏相连,风、湿、热既是致病之邪,又是与五脏相合产生的病理产物。心经热盛、脾胃肝胆湿热复感风邪,内外合邪,相搏于肌表而成;肺失宣发肃降,阴虚血燥,致肌肤失养,亦是慢性湿疹难治之源。湿疹的辩证分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1.心经热盛诸痛痒疮,皆属心火,《活幼心法》曰:“盖心主血,血热生风,热郁内甚,递相传袭,火能生土,血注阳明,阳明主肌肉,风热与血热相博,发见皮肤,其名不一始生微痒为热轻,肿痛溃烂为热极,血凝化水,气滞成脓,甚至寒热作而饮食减,尤可虑。宜宣泄风毒,凉心经,解胃热,用当归散加黄连、升麻、干葛。”
2.脾胃湿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多由脾病所生,饮食失宜,脾失运化,湿从内生,复感外邪,内外合邪泛溢肌肤而成湿疹。《外科心法要诀·黄水疮》云:“黄水疮,此证初如粟米,而痒兼痛,破流黄水,浸淫成片,随处可生。由脾胃湿热,外受风邪,相搏而成。”《活幼心法》云:“有遍身糜烂成片,甚至烦躁,衣不可着,盖因风火内郁于阳明,流毒于外。用百解散加五和汤,入何首乌、荆芥、白芷,及牛蒡汤当归散、木通散、五黄汤,涤荡肠胃,解散风热,其疮自愈,不致再生。”
3.肝胆湿热足厥阴肝经循行抵前阴,肝失疏泄,中焦气机上宣下达不利,内湿不化,痰湿日久则化热,湿热循经延及阴囊,适逢风邪外袭,进而导致阴囊湿疹的发生。用龙胆泻肝汤加防风、蝉蜕等祛风药。
4.肺热壅盛湿疹在现代医学上又称为特应性皮炎,研究表明湿疹的发生与过敏性哮喘密切相关。急性湿疹也可由肺热壅盛而引起。由于肺与皮毛联系紧密,外邪如风、热、湿、毒等从皮毛而入,首先犯肺,肺气失宣,肺还有通调水道的功能,若肺气不宣,肃降无能,水液不得通调,则发之。用清燥救肺汤加地黄、防风、蒺藜等滋阴祛风药物。
5.阴虚血燥慢性期则湿热久蕴于内而不化,日久则热伤营,渗水日久则伤阴,阴血耗伤则燥,症见皮损渐至肥厚、干燥、脱屑或皲裂。用滋阴除湿汤加减。
在湿疹的治疗中我们要谨守病因病机,从疾病的根本入手,再根据病因病机辨证施治、遣方用药,方能方证结合。这样我们才能找对了病因,用对了药,也才能从根本上治愈本病,治愈后不易复发。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