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奥克兰的方先生遇到一件烦心事。
在整整两周时间里,儿子反复咳嗽加低烧,一直不见好,急得家里人团团转。
情急之下,方先生赶紧带去西医检查,开了几片退烧药和消炎药。
图文无关
钱是没花几个,可服下之后似乎也没什么效果。
既然西医不行,那就换中医吧。
于是,方先生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带着儿子来到一家中医诊所。
一进门,大夫热情问诊。把脉象,查舌苔,然后自信满满让方先生放心,说类似病例见得多了,保管药到病除。
方先生一琢磨,那就开药吧。
内服加外用,大夫一共给抓了5天的药。草药用牛皮纸包好,也不给服药说明,全凭医生口述。
方先生竖起耳朵仔细听了好几遍,可一来大夫口音太重,二来煎药程序繁琐,方先生硬是没听明白。无奈之下,他只好用手机录音,将近60秒的服药指南,拿回家反复揣摩。
等到结账,方先生发现不到一周的药花费竟接近。
拿到药,满以为可以松一口气,谁也没想到,麻烦还在后头。
先是煎药所需水量不清不楚,大夫说水要没过药面三指高,可草药入水后都浮了起来,根本不可能让水没过药面,更别提搞清楚“三指高”在哪儿。
煎煮时,草药苦味蔓延得整个屋子都是,连大人都唯恐避之不及。
好不容易费时费力熬出来,等端到孩子面前,却因为中药太苦好说歹说也不喝。
方先生认为,中药口感已经明显超出孩童的承受范围,大夫在开药时却没有半分提及。
一番折腾下来,白白打了水漂不说,还耽误治病。
原以为所托非人,准备自认倒霉。然而在与朋友吐槽时,方先生发现仅自己身边就好几位华人有过类似经历。
于是他不禁开始思考,新西兰到底有没有正规中医?
而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解决另一个疑问:新西兰是否有中医监管?
01
新西兰有中医监管吗?
小安在新西兰学了4年中医,毕业后已经工作两年。对于新西兰的中医监管问题,他的个人回答是:分情况。
如果仅以监管与否作为评判标准,那目前在新西兰,中医可以简单分为两种:针灸、理疗、正骨,以及其它。
其中,只有针灸、理疗、正骨受政府监管。
比如行医资质,除上述监管领域,按摩、拔罐、开药方等行为不需要任何资质证明,前往市议会申请「健康保护执照」即可。
换句话说,在新西兰的合法医馆也有可能遭遇“赤脚医生”。
又比如中草药,新西兰的中草药材绝大部分依赖海外进口。政府并未以科学为依据出台专门的检验检疫标准,只是根据是否对人体有害、环境威胁等因素进行考量,很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导致多味药材缺失。
以「木通」为例,该药材可分为「关木通」和「川木通」两种。前者有毒,后者无毒,可新西兰农林部却以毒性为由全面禁止「木通」进口。
而麻黄虽不具备毒性,但可作为原料进行毒品提取。如此一来,尽管是「伤寒论」里的重要主药,麻黄只能被新西兰拒之门外。
另外,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药房工作人员甚至不具备基本药理知识。
“虽然抓药都是按照医生处方行事,但难免会出现疏忽和差错。”
“如果药童懂得药物相关知识,相当于为客户提供了多一层安全保障。”
上述情况与西医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新西兰西药房,当顾客出示医生处方后,药剂师不仅负责照方抓药,还需要对药量和种类进行二次审核。与此同时,药剂师也会准确告知药物的服用方法和周期。
02
获ACC加持的针灸
相较之下,针灸在新西兰的境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仅透过行医资质就可见一斑。
目前在新西兰,针灸从业人员大多持有针灸师执照。
虽然该执照并非从事针灸的必要条件,但赴考者还是趋之若鹜。原因在于,只有持牌针灸师才有资格享受政府补贴,由ACC支付医疗费用。
如果是非持牌医师施针,患者只能全额自费,上门求医者自然寥寥无几。
可以说,是否具备针灸师执照,很大程度决定了医馆生意的好坏。
据了解,针灸于年被纳入新西兰ACC体系,于年被纳入「年卫生从业人员素质法」。自此之后,针灸成为新西兰基础卫生保健的一部分,属于替代医学范畴的辅助疗法。
尽管仍未进入新西兰医疗体系,不过在ACC加持下,针灸的行业发展水平还是远甚于其它中医领域。
03
监管为何乏力?
既然除针灸、理疗、正骨外,新西兰的中医监管缺失普遍存在,那是不是意味着本地中医可以为所欲为呢?
当然不是。
其实严格说来,新西兰对中医还是有监管的。只不过不同于西医的事前预防,中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事后监管。像按摩、拔罐、开药等,只要不弄出人命等特别严重问题,政府基本不会过问。而一旦出事被患者告上法庭,那医馆则很有可能倾家荡产。
正是这样一种监管逻辑,让个别想浑水摸鱼的中医师有机可趁。可能给患者开上一堆并无助益的高价中草药,就算疗效甚微,也能以调理为由糊弄过去。
长此以往,遭受损失的不只是病患和正规经营者,还有中医行业本身。
难怪有人说,在新西兰看中医完全赌人品。
赢了,药到病除;输了,钱打水漂。
那么,新西兰政府为什么不加强中医监管力度呢?
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并非不想管,而是不懂管。
如果想有效监管,监管机构必须高度了解中医行业。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几乎不可能实现。
在新西兰,中医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存在,其地位显然不可与西医相提并论。除去待遇差别,中医师甚至没有资格被叫作Doctor,只能根据细分领域被冠以Acupuncturist(针灸师)、ChineseHerbalist(中药师)等称呼。
而由于政府理解有限,无法设立一套独立适用的标准,很多时候都是在拿西方逻辑生搬硬套,前文所述的中药进口就是一例。
事实上,类似现象绝非孤例。在很多西方国家,中医都需要面对不被承认的尴尬窘境。
学界有观点认为,中医只是一套治病经验的积累,难以被称为科学。与之相反,西医则完全建立在现代科技之上,拥有完善的疗效评价指标和药物开发制度。尽管中西医可能在一些方面原理互通,但整体看来还是相互独立,各成体系。
中医可以被称为科学吗?
当然,对于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人类不可全然抹煞其救死扶伤的赫赫功绩。至于其为何日渐式微,大概与现代社会的运行逻辑有关。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现代社会的建立与发展,乃是以西方科技为基础。哪怕是自幼接受东方教育的华人,也难以摆脱西方思维的影响和塑造。当我们习惯以科学作为单一评判视角,对科学以外的事物便感到无从理解。
然而存疑的是,西方科学当真是衡量世界的唯一标准吗?
04
中医立法,9年难产
要想确立中医在新西兰的合理地位,立法是关键。
其实在新西兰,中医立法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相关提案在年6月已在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