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O18丨吴文灿教授内窥镜下眶尖深部

北京最好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4781490.html

编者按国际眼科时讯

年第33届亚太眼科学会会议(APAO)于2月8~11日在中国香港盛大召开。此次大会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名专家,重点介绍最先进的科学创新、治疗、外科技术等。

近年来,由于损伤极小、恢复快、可在狭小深邃的空间凭借内窥镜良好的照明、放大倍率下直视操作等诸多优点,内窥镜微创技术在眼科拓展应用异常迅速。在此次APAO会议上,温州医医院吴文灿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他的新方法-内窥镜下经鼻径路摘除眶尖深部小海绵状血管瘤,突破了“眶尖深部”这一眼眶手术的禁区。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其精彩内容。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成人常见的眶内原发性良性肿瘤,约占眼眶肿瘤的14.5%~21.3%。因肿瘤位置、大小不同,患者临床表现亦不同,可表现为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屈光度改变、视力下降等。临床上主要选择经前路或外侧开眶手术摘除。但如果肿瘤位于眶尖的深部,因为眶尖部狭小而深邃、视神经等重要神经血管亦位于其中,同时该部位为眼眶、鼻腔鼻窦、颅脑的交汇处,则手术摘除变得非常困难,一定程度上为手术的禁忌,患者除了在无奈中等待失明,似乎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对此类“刁钻”的肿瘤,有学者试图采取放射治疗,但效果非常差,同时存在放疗的副作用。

吴教授通过分析几个病例及相关临床手术结果,为我们展示了眶尖深部微小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策略,并分享了其精彩手术视频。

病例

1

眶尖中部的微小海绵状血管瘤

该患者因“右侧眼球后疼痛6个月,伴轻微的视物模糊及右上睑水肿”就诊。

术前查体:双眼视力各为1.0,眼内压(IOP)正常,眼底正常。鉴于风险较大,未曾予以治疗。诊断为“右眼眶尖深部海绵状血管瘤”

术前MRI扫描结果如下:

术前高分辨率CT扫描结果如下:

手术视频采集如下:

术后一个月复查,患者无任何眼部不适。

查体:双眼视力各为1.0,眼球运动自如。

病例

2

与周围软组织粘连紧密的微小海绵状血管瘤

患者Xxx,女,35岁,江苏人。因“左眼视物模糊3年”就诊,未进行任何治疗。术前查体: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HM,左眼RAPD(+)、视盘苍白。术后一周出院时左眼视力0.1,无并发症发生。未随访。

术前MRI扫描结果如下:

术前高分辨率CT(横轴位和冠状位)扫描结果如下:

手术视频采集如下:

病例

3

位于视神经孔紧邻视神经的微小海绵状血管瘤

患者Xxx,女,31岁。因“进行性右眼视力下降2年”就诊,诊断为“眶尖肿物”,多处治疗无效。术前查体:右眼视力0.05(矫正无提高)、左眼视力1.0,瞳孔稍散大,MG(+),视盘轻度水肿。术后查体:术后第二天右眼视力0.4,视盘水肿明显减轻;术后第四天右眼视力1.0,视盘轻度水肿;术后第五天出院时右眼视力1.0,视盘无水肿,无并发症发生。

手术视频采集如下:

吴教授总结到

到目前为止已有53名位于眶尖深部的微小血管瘤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除2例因既往行放射治疗而与视神经、周围毗邻组织粘连紧密不易松解分离而不得不施行暂时性的眶尖减压术外,所有肿瘤最终均顺利完整地摘除。53名患者中有48名患者在术前存在明显视力损害,除1名患者因在摘除过程中发生出血导致术后视力从0.1下降到FC/10cm外,其余47名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术前视力正常的5名患者在术后视力仍然正常。53名患者中有24名患者发生内直肌部分麻痹,但都在术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专家简介

吴文灿教授

医学博士,美国Bas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ianz.com/bxgl/6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