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为方便肝病肿瘤患者精准便捷就医

开诊啦

医院肿瘤科

好消息!为方便肝病肿瘤患者精准便捷就医,医院肝病肿瘤科已经正式开诊!我院肝病肿瘤科由肝病专家李文华教授引领,组成了包括国家、省内名医、高级职称的专家应诊团队,为您量“病”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竭诚提供专业、系统的医疗服务,欢迎病友前来咨询就医!

肝病肿瘤科主任:

李文华,肝病专家,主任医师,山西医科大学兼职教授,是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全国委员,北京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肝胆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太原市医师协会肝癌分会会长、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委员、太原市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姑息治疗组委员,山西省医学会肝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肝病分会常委、全科医师分会委员,山西省基层卫生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山西省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科协、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人民日报人民网、健康报共同主办的“健康中国-肝胆病防治行动”聘任的“全国肝胆病咨询专家”并荣登年优秀全国肝胆病咨询专家英雄榜,太原市青年突击手。30年来一直从事肝胆肿瘤、肝病及感染病的临床医疗诊治、医疗管理、科研、教学等工作,主持完成太原市科技局课题两项,在国内专业期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肿瘤疾病诊断学》副主编,参与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科研一项。

今天就易误诊为肝脏肿瘤的疾病知识对李文华主任进行专访,为大家答疑解惑。欢迎广大患者及家属来院就诊,与李文华主任的专家团队面对面交流。

李主任,临床上有些患者得了肝血管瘤就以为得了肝癌,这种说法对吗?得了肝血管瘤需不需要治疗?

肝血管瘤和肝癌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疾病,其鉴别要点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以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是血管胚胎发育异常所致;而肝癌是肝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多和病毒性肝炎(乙型和丙型肝炎)有关,还和黄曲霉毒素、亚硝胺、寄生虫感染染、遗传要素等因素相关。2、肝血管瘤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查体时偶然被发现,发展迟缓,多次及反复B超检查变化不大,且不会发生癌变,一般不会威胁到生命;而肝癌瘤体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短期内可以迅速增大,且很快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极高。3、肝血管瘤患者除瘤体过大(跨越5cm)会感应上腹部闷缩外,一般直径小于5cm者多无明显症状;而肝癌患者常无肝区疼痛、消瘦、乏力、不思饮食等消耗性临床症状。4、肝血管瘤可能摸到上腹部或肋下无量软的肿块,大多没无肝硬化的体征;而瘤体较大的肝癌除可正在肝区摸到量地坚软的肿块外,还会兼有肝硬化的一些体征出现。但当瘤体较小时,肝癌患者常无症状。5、肝血管瘤B超检查时多显示为:瘤体较大者可以或许看到其内部的网状血管结构,瘤体较小者则多为较强光团;而肝癌时B超功效多显示为较为清晰的低回声暗区,且正在其四周尚可见一圈典型的“声晕”,边界不清晰也是其特点。6、肝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及其他肝癌标志物多明显增高,检查阳性率正在70%左左,且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大都增高;而肝血管瘤时甲胎蛋白(AFP)及其他肝癌标志物结果正常,且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不会超出正常范围。7、临床上最重要的鉴别要点是做腹部强化CT扫描:注射造影剂后原发性肝癌的强化方式呈现典型的“快进快出”;而肝血管瘤典型的强化特征为“早进晚出”。放射科专家一般通过动态增强来进行鉴别,即血管瘤是“快进慢出”,也就是说动脉期强化不是非常明显,延迟期强化明显;肝癌则是“快进快出”,动脉期就强化比较明显,而延迟期没有血管瘤强化那么明显。

那是不是得了肝血管瘤就不需要治疗,任由其发展呢?

肝血管瘤作为一种良性肿瘤,大多无症状,且无恶变倾向,原则上以随访观察为主。这是目前国内外普遍接受的观念。但当血管瘤较大且合并以下危险因素时,建议酌情治疗。1、伴发症状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肝血管瘤。由肝血管瘤引起的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的建议治疗,一般来说,肝血管瘤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但自发或外伤性破裂和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等却能给患者带来致命后果,是血管瘤治疗的绝对指征。其他并发症如梗阻性黄疸、门静脉高压、布加综合征等也被认为是肝血管瘤治疗的适应证。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又称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文献中也仅见于个别病例的报道。其表现为血细胞过度消耗导致血小板下降、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性紫癜等,是威胁患者生命的少见血管瘤并发症。我国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显示:仅有数例该综合征的疑似患者。因此,诊断伴发症状的肝血管瘤患者应该为具有明确因果关系的中、重度症状,影响正常生活,以及发生了严重并发症或者存在明显发生严重并发症风险的患者,建议对这部分患者给予治疗。2、进行性增大的肝血管瘤。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肝血管瘤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持续增大者占5%~35%,且瘤体增大量也很少。另外,肝血管瘤直径与疼痛等症状无必然关系,肿瘤增大也不一定会出现症状。肝血管瘤增大通常有阶段性,可能与生理阶段和内分泌有关。如年龄<30岁和妊娠期可有明显增大,其他阶段大多比较稳定。直径<5cm的肝血管瘤即使有少许增大一般也不会产生明显的症状和并发症,但直径>10cm的肝血管瘤如继续增大,甚至短时间内快速增大,则可能诱发症状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全国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显示:25%的患者是因为血管瘤进行性增大而接受治疗(尚未公开发表的数据)。一般观点认为:每年增速直径>2cm的情况为快速增长,如初始发现的瘤体已较大,则可能存在并发各种症状的风险,建议酌情治疗。3、诊断不明确的肝血管瘤。虽然大部分血管瘤都能通过典型影像学特点而确诊,但一些非典型影像学特点的疑似肝血管瘤包块仍困扰着临床医师和患者。因此,临床诊断不确定的疑似血管瘤也被认为是治疗的指征,特别是具有肝炎、肝硬化、肝癌或其他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诊断不明确的肝血管瘤占总治疗患者的6.3%~38.0%。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当诊断不明确时,建议密切随访,适时果断治疗。4、肝血管瘤导致的严重焦虑等精神症状。患者因担心血管瘤的诊断是否有误、快速增大、恶变和瘤体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产生不安和焦虑或其他不良心理症状通常也成为治疗原因。但一般不主张把心理焦虑作为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指征。如果确有必要,心理因素的评估必须非常慎重和严格,最好建议患者咨询心理医师后再综合判断。建议对有明确因果关系的焦虑患者,且症状较严重者慎重治疗。5、需预防性治疗的肝血管瘤。基于肝血管瘤自然进程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权衡瘤体自然进程可能出现的风险与治疗造成的损伤及可能出现并发症的风险,部分研究认为:无症状的肝血管瘤不应将直径作为治疗指征,更不建议实施预防性切除。然而,以下少见的状况尚存在争议:(1)当准备怀孕的妇女伴有巨大肝血管瘤,妊娠可能导致瘤体快速增长进而影响胎儿发育或引起破裂出血。(2)肝血管瘤巨大,突出到肋弓以外且患者较瘦弱,腹部可扪及瘤体。(3)巨大肝血管瘤患者是重体力劳动者或运动员等情况。针对以上特殊情况建议医师和患者充分协商和权衡利弊再决定是否治疗。

李主任,肝囊肿是肝癌吗?

肝囊肿是良性的病变,简单的说就是肝脏里面长一个水泡,如果水泡比较小的情况下,是不会影响到肝脏功能的,一般来说也是可以不需要进行治疗的。如果肝囊肿的直径大于5厘米的话,可以进行手术切除一般并不容易复发。根据肝囊肿的分类,最多见的是先天性肝囊肿,以及其它的肿瘤性肝囊肿、炎症性肝囊肿、寄生虫性肝囊肿。对于最多见的先天性肝囊肿,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目前主要采用微创治疗方法,如腹腔镜肝囊肿去顶减压术,以及其它治疗方法,如通过注射酒精,使肝囊肿缩小,但这种效果一般不佳,容易复发。对于其它类型的肝囊肿,比如寄生虫性肝囊肿以及肿瘤性肝囊肿,可以开具相应肝脏切除手术方案。对于先天性肝囊肿,手术治疗效果比较好,经过去顶减压以后,肝囊肿一般会消失,但有时候会复发。对于寄生虫性肝囊肿,切除以后,辅助抗寄生虫药物,效果比较好。对于肿瘤性肝囊肿,切除肝段或者肝叶以后,若为良性肿瘤性肝囊肿,则手术效果比较好;但若为恶性,则囊肿有可能会复发,这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有的时间可能长,有的时间短。如果恶性肿瘤性肝囊肿为早期,则通过手术切除有可能治愈。

现在我知道肝囊肿实际上就是肝脏上的小水泡,一般不会使人体产生不适感。那么,肝囊肿会不会发展成肝癌呢?

肝囊肿不会影响到肝脏功能,更不会发展成肝癌。但是临床上肝囊肿合并肝癌的情况也是有的,因此,发现肝囊肿后,也要检测血甲胎球蛋白(AFP),同时进行B超或者CT扫描等可以排出肝癌的诊断检查。肝囊肿与肝癌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病因:肝囊肿大多为肝内小胆管发育异常所导致的;而肝癌的发病多与慢性肝病(尤其是乙型肝炎)、环境污染、饮食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2、人群特征:肝囊肿多为先天性的,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肝癌男性发病的率高于女性,中老年人居多。3、症状:只有当肝囊肿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后或囊肿压迫邻近脏器时才会出现右上腹不适或隐痛、食后饱胀和发热等症,否则一般没有任何症状;而肝癌患者常有肝区疼痛、黑便、黄疸、腹水、内出血等症状。4、体征:肝囊肿一般没有明显体征,体积较大者可在肝区触及无疼痛囊性包块、肝大;而肝癌可在肝区摸到质地坚硬的肿块外,还会兼有肝硬化的一些体征。5、影像学表现:肝囊肿显示为液性的占位;而肝癌则常显示为实质性的占位。6、血清甲胎球蛋白(AFP)检测:肝囊肿检查结果呈阴性;而肝癌血AFP检查阳性率在70%左右。

李主任,许多人体检后发现甲胎球蛋白升高,甲胎球蛋白升高就是肝癌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很多人每年都要参加健康体检,甲胎蛋白升高了,就以为得了肝癌,而真正得了肝癌的患者有些人甲胎球蛋白并不一定升高。如甲胎蛋白升高程度还不到诊断肝癌的标准,且B超正常,可定期复查甲胎蛋白,如家族有肝癌病史,建议行CT检查。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甲胎球蛋白和肝癌的关系:甲胎球蛋白是在胎儿肝细胞中的及其特殊的蛋白称为——糖球蛋白,这是胎儿血清中的正常成分,出生以后就会快速下降,以至于数年数月以后才正常。这样的蛋白理化性质和球蛋白十分的相近,所以才被成为“甲种胎儿球蛋白”。实验证明,肝癌细胞能够合成“甲胎蛋白”,所以,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甲胎蛋白”可明显升高。为此,临床上可凭借检测血清“甲胎蛋白”的含量,以诊断原发性肝癌,阳性率可达70%左右,其准确性仅次于肝脏的活体组织病理检查,且可发现无症状病例,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了可能。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动态观察血清中“甲胎蛋白”的意义更大。假如初检时“甲胎蛋白”水平很低,在2~4周内有明显上升趋势,应考虑肝癌的可能。反之,初检时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很高,但2~4周内下降,且不再上升者,不应诊断为肝癌。一般检测血清“甲胎蛋白”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是“甲胎蛋白”高浓度阳性持续3周以上者;或中浓度阳性6~8周内持续稳定或上升者;或低浓度阳性逐渐上升至中浓度,并持续4周以上者有临床意义。生殖腺胚胎性肿瘤患者的血清中AFP可见升高.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AFP明显升高,约71%的患者AFP>μg/L。妇女妊娠3个月后,血清AFP开始升高,7~8个月时达到高峰,一般在μg/L以下,分娩后3周恢复正常。若孕妇血清中AFP异常升高,应考虑有胎儿神经管缺损畸形的可能性,建议中药保守治疗。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AFP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其水平常<μg/L。关于肝癌的相关知识,不清楚的可详问主治医生,不要觉得肝癌就是绝症就会死亡。现在医疗技术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只要你积极的配合医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适当的锻炼身体是,注意多休息,保持愉快的心情,对疾病的治疗是很有好处的。

1

图:院(党)办

编辑:宣传部

制作:信息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ianz.com/glyy/69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