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但求心安二字

本文共约字,阅读需要6分钟

“心安理得”,这是中国人的一句古话。

说的是,人只有做事在理,心里才会感觉安稳。

两千年前,《论语》中就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论述。

那些整日患得患失、坐卧不宁的“小人”,向来不懂得“心安”的道理。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心安”更是一种稀有物品。放眼望去,熙熙攘攘的人群,一个个脚步匆匆、面色慌忙,心绪可曾平和过半刻?

不可否认,人活一世,各有各的追求。有的人渴望灯红酒绿和光怪陆离;有的人则向往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人生之于我,我更推崇“心安理得”的人生理想。

01最让人安心者,莫过于孝顺父母

最近,陕西靖边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埋母案”——58岁男子马某将年近80岁高龄的母亲活埋进一处废弃墓穴内,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马某行此大逆不道之事,主要是因为近期母亲因意外摔倒在地,从而几乎丧失了自理能力。马某看着心烦。

久病床前无孝子。于是,在月黑风高的夜晚,马某将含辛茹苦养育自己12年的母亲送进了墓穴。

真不啻为一场人间悲剧!人做了如此伤天害理的事情,怎能安心入眠?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西安外国语大学68岁的杜教授,在公园为97岁的母亲跳舞。母亲双手拍得越欢快,他跳得就越起劲。老人颐养天年,莫过于此!

我相信,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顺以待,是不可能替朋友两肋插刀,也很难做到仗义疏财的。如果有,也只是表面文章罢了。

“戏彩娱亲”之类的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一个个荒诞不经的笑料而已。

老舍曾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深情地写道:“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趁父母还在,千万别让自己的良心蒙了猪油。不然,如何能够心安呢?

02婚姻里不离不弃,方能问心无愧

苏轼诗作中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原本是赠送给王巩的侍人寓娘的。

当年,王巩因受到“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谪至蛮荒的岭南之地。可他的歌妓柔奴却毅然随行,始终不离不弃。

后来,王巩北归,苏轼问及岭南风土,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王巩与柔奴虽不是夫妻,彼此却心意相通,不离不弃,这是如今众多夫妻难以望其项背的。

现代年轻人常常视婚姻为儿戏。稍不如意,便吵着要一拍两散,丝毫不顾及任何夫妻情分。

尤其是当一方突遭变故,另一方唯恐避之不及,真是应了那句“夫妻好比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可总有些“痴人”依然傻傻地守护着心底默默许下的誓言。

《钱江晚报》曾经播报过这样一则感人故事——

87岁的何逸华奶奶因脑部血管瘤压迫神经的缘故,躺在病床上一直不能开口讲话。

而他93岁高龄的丈夫每天都医院照料她,默默践行着68年前许下的“我会对你好,一辈子好”的诺言。

这便是饶平如先生(《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作者)所说的,“两个人一见钟情还不够,还须终生眷恋。”

当老伴毛美棠患上阿尔兹海默症时,很多小辈都劝饶先生不用那么用心去宠溺一位脑子不清楚的病人。

可饶先生的回复确是那么地坚决:“所谓意义,在乎一个心安理得。人生当中,可以做的事情不去做,倒是一个永远的谴责,(时时刻刻)拷问着自己。”

03做事光明磊落,方能仰不愧天

杨家宗祠常有“四知堂”的匾额,这是源于东汉名士杨震的一则故事。

史载,东汉永初二年,杨震调任东莱太守时,有位朋友深夜来访,并带来十斤金条作为礼物。

杨震当场予以回绝,可朋友却以深夜无人知晓为由,劝其笑纳。

杨震随即怒斥:“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于是朋友羞愧而走,杨震也因此典故而彪炳千古,成为千秋万代之典范。

古人云:君子慎独。

说的就是,一个人在无人可见的环境中,也应该做到磊落行事。这种人,才可以称得上君子。

君子向来都是坦荡荡的。他们做事两袖清风,不染指半点民脂。包拯、于谦,皆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得更璀璨,更有价值,才是人生最有意义的命题。

有的人苟活了百年,却在私下行不义之事,心黑了,人也变得獐头鼠目;有的人英年早逝,却用烟花般的一生诠释了何为正义,何为安心。

文天祥一生仅仅活了四十七个春秋,却比活了八十六载的严嵩更值得被后人传诵。

原因就藏在那首《过零丁洋》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当年,臧克家写下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同样昭示着这样一条道理:只要活着行事坦荡,后人就永不会遗忘。

大富大贵,皆如浮云,唯有问心无愧,方不枉活一世。

希望,我们都能活得心安理得!

郑重声明:图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ianz.com/glzz/115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