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两则噩耗传来——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年5月22日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岁。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年5月22日3时0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巨星陨落!
袁隆平院士逝世,
享年9岁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年5月22日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年、年、20年、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0.5吨、2吨、3.5吨、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9.06公斤,全年亩产达.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斤的攻关目标。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袁隆平98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年获“改革先锋”称号,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梦:水稻比高粱还高,籽粒比花生还大,他就那样坐在稻穗下乘凉。选择“农业报国”的袁隆平“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袁隆平从小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始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他有过体育救国的梦想,也曾打算参军报国,最终,他将自己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
“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因此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袁隆平说,新中国成立前,自己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这让他感到痛心。于是在年,他报考了西南农学院。
年,为了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之前还在学校代教俄语的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完全靠自己摸索经验的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为此,他两次自掏腰包,前往北京拜访育种学家鲍文奎。
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让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袁隆平给这株宝贝取名为“野败”。
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忆起那段攻坚克难的日子,袁隆平记忆里最深刻的细节之一,是背着足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倒转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辗转研究,只为寻找合适的日照条件。袁隆平说,这样的经历“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90后梗王”袁隆平袁隆平曾在采访中说: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乐,爱好——自由,特长——散漫。他曾在修改学生论文大倒苦水,不爱出名有“偶像包袱”,英语十级、排球王子,不爱肥肉、不想变胖,号称90后资深帅哥,拒绝加入老年队,毕生所求就是让所有人都吃饱饭!
年轻人称他为“当代神农”、“魔稻祖师”,“稻法无极”!是我们真正的偶像。袁老和四川的情缘四川是第一批种植杂交稻的省份如今八成川米都是杂交系“袁老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一点,我们四川表现更具体。”5月22日中午,听到袁老逝世的消息,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巡视员杨波接过了话头。
杨波为何这么说?
6年8月,袁隆平在成都郫县(现郫都区)犀浦镇石亭村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超级稻试验田考察,他向记者展示超级稻。摄影尹刚
“首先,四川是全国第一批推广杂交稻的省份,几乎和湖南同步。其次,杂交稻已经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八成以上,增产明显。”四川省种子站副站长梁南山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国内对于杂交稻认知还不够充分的基础上,四川就为袁老的杂交稻新品种和相关稻种打开了大门,“几乎是和湖南同步,在全川大面积推广。”
而杂交稻也不负众望,在四川大地上书写一个又一个丰产高产的记录。“杂交稻的产量比一般的水稻高得多。”原四川省农业厅粮油处一位退休负责人介绍,当年为了在四川推广杂交稻,袁老没少往四川跑,“搞培训、搞讲座、搞技术指导,经常在田间地头跑”。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世纪80年代初,川内大部分水稻亩产至多也不过三百公斤左右。但当时初出茅庐的杂交稻,就将这个产量提高到四百公斤以上,增产效果明显。
也正是杂交稻增产效果明显,此前的怀疑声音逐渐消失,并开始在全川大面积推广。如今,全省每年杂交稻种植面积万亩以上,占全川水稻种植面积的八成以上。按照亩产公斤,全省每年杂交稻产量万吨以上,帮助四川这个农业大省端牢了手中的饭碗。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的川米,八成以上都和袁老有关。”四川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成为最早一批推广杂交稻的省份,还产生了另一个正面效果:因为接触得早和种植管理等经验丰富,也让四川的杂交稻种领域的研发还赢在了“起跑线”。即便是当下,四川研发的高产杂交稻品种,依然是长江中上游稻种市场的“主力军”之一,可谓是“川种俏天下”。
历经半个世纪水稻研究,袁隆平将梦的种子撒向了更远的地方。一位老者,一颗赤子的心,一个童真的梦,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实守望者!致敬,缅怀!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今天因病去世,享年99岁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年5月22日3时0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就在不久前,吴老的身边人都还在想办法给病床上的他找点好看的片子解解闷,他们说,吴老爱看动画片,打算给他看《猫和老鼠》。吴老性格随和、淡然,尽管身体情况不佳,却始终乐观。
吴孟超99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5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宣部树立的全国重大典型、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英模。回顾吴老一生,他始终把自己当做祖国的战士、人民的医生,他曾说,“只要党、国家和人民需要我,我随时可以战斗!”
两年前,记者在海军医院的病房里见到了吴孟超院士。临近百岁的他军装一尘不染,左胸的党员徽章闪耀光辉。这段时间,吴老一直住在这里静养身体,利用午睡后的时间,给找上门来的患者看片子读报告——他的心和脑,没有离开过热爱的事业。
年,5岁的吴孟超随家人移居马来西亚,在当地中学毕业时,他和同学们主动把聚餐费捐回国内给共产党,不久后竟收到以毛泽东、朱德名义发来的感谢电,这封电报像烧红的烙铁一样,在他年少的心里烙上了红色印记。“我要回国,上前线抗日!”年春,吴孟超踏上回国之途。战争封锁到不了延安,他先求学,考取了当时的同济医学院。
年解放后,由于归国华侨背景,吴孟超先后递交了9次入党申请书,直到年才如愿入党。从此,不论遇到什么挫折,他对党的信仰都没有丝毫动摇。
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肝癌防治领域一片空白。身为外科医生的吴孟超开始向肝脏外科领域进军。一位国外专家看到吴孟超简陋的研究环境后傲慢地说:“中国肝脏外科要赶上我们的水平,起码要30年!”一向不服输的吴孟超立志让世界肝脏外科界听到中国人的声音。
当时,我国医学界一向视肝脏外科为“生命禁区”。经过成千上万次解剖实验,年,吴孟超等“三人小组”首次提出肝脏结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中国医生从此找到了打开肝脏禁区的钥匙。年,他主刀完成我国第一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完成世界第一台中肝叶切除术……中国的肝脏外科提升至世界水平,吴孟超也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吴孟超始终不知疲倦地工作,吴老常说:“一个人,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用行动去捍卫自己的信仰更是一辈子的事!”
年,安徽农民陆本海挺着像孕妇一样的大肚子前来求诊,吴孟超确认这是一个罕见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检查显示,这个瘤子直径竟达68cm,称得上是“超级巨大”。经过2个小时手术,吴孟超大汗淋漓地给他切下一个重达8公斤的瘤子,是当时世界上切除的最大肝血管瘤。手术方案后来被肝脏外科界奉为经典。
年,湖北女大学生王甜甜在中肝叶长了巨大的血管瘤,医院拒收。最后找到吴孟超,手术做了十几个小时,才把足有排球大的瘤子切下来。后来,在央视“朗读者”节目现场,已步入婚姻殿堂的甜甜一见到吴老,眼里就泛起了泪花。
吴孟超一生培养出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他们绝大多数成为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撑起中国肝胆外科的半壁江山。
年春,“时代楷模”获得者、“不忘初心的好民警”陈清洲查出肝癌。吴孟超当即表态:“这样的人民公仆要得到好报!”当时96岁的吴老亲自主刀,为陈清洲切除了巨大肿瘤和门静脉癌栓。
在吴孟超看来,“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冬天查房,他会先把听诊器焐热;做完检查,他会帮病人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把鞋子放好;每个大年初一,他会握住每位住院病人的手道一声:“新年好!”
前两年,吴老身体已经不太好了,医院里,但依然常常有患者找上门来,拿着片子请教吴老。只要身体允许,他总是耐心给出建议。在他的从医生涯中,极少拒绝病人的请求。待患如亲的吴老说,“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一个个病人渡过难关。”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大家都觉得这已是吴孟超的事业顶峰,但他并未停歇,将国家和军队奖励的万元全部捐出后,又联合了6位知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的建议案,被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时至今日,由这个建议案促成建设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已屹立在上海安亭,成为了世界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
“一颗心,许党报国,一双手,济世苍生。”年月,吴老主动响应国家院士制度改革,光荣退休了,卸任了海军医院(医院)院长一职,回顾一生,他说:“回国,学医,参军,入党,这四条路的正确选择让我实现了人生价值。现在,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还没有扔进太平洋,我当然还要继续同肝癌斗争!”
-END-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渠县人才网,+优质岗位等着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