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陨落一天痛失两位院士

缅怀“医食之父”!

年5月22日

是一个悲痛的日子

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今天下午相继离开人世

13:02分,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13: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

吴孟超先生99岁、袁隆平先生91岁

袁隆平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袁隆平曾在采访里,提到自己研究水稻的初心。

时间回拨到年9月7日,当时只有27岁,后来成为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的林巧稚,医院产房里,接生了一名男婴。

这位在出生登记材料上显示为“袁小孩”的婴儿正是袁隆平。

袁隆平的童年和青春岁月,都跟随父母辗转于全国各地,包括北京、天津、江西、重庆、湖北等。

年,袁隆平考入了相辉学院农学系,这是复旦大学迁回上海后,重庆复旦大学校友创办的学校,该校在新中国成立后,并入新成立的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前身者之一。

在校期间,袁隆平曾报名参加空军,但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而未入伍,继续留校学习。

年8月,袁隆平大学毕业,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看到有人因为饥饿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袁隆平被这些景象深深刺痛了,立志用农业科学战胜饥饿。

然而,袁隆平的研究之路并不顺利。

一开始,他就得面对国际权威的批判“水稻杂交无优势”;为了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他跑遍大半个中国找了6年之久;“文革”时期遭到冲击,实验田被毁……

年,袁隆平育成的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随着中国水稻研究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年2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植物》杂志发表文章称,中国的植物生物学研究已经确立了在全球的卓越地位。特别是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已经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可谓“中国的复兴”。

多年来,有关杂交水稻的争议不时出现,袁隆平的应对方法永远只有一条:下田实践。

“在田里,人的身体上半截被太阳晒着,很热。腿在田里冷水中泡着,很凉。但我们每天都要拿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在成千上万株稻穗里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那真的就像是大海捞针。”

年9月29日,袁隆平获得共和国勋章。

颁奖词这样描述袁隆平: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进京之前,袁隆平先是下田跟超级稻告别。回去后的第一件事,还是下田。

袁隆平曾有三个与水稻相关的梦想:

第一是水稻亩产超过公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第二是让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解决人类饥荒做出贡献;

第三是希望在我国的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

亩产、、、公斤……5月9日,三亚早造水稻测产取得亩产.83公斤的成绩。这是袁隆平团队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斤项目首获丰收。

这对实现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确保“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而中国的杂交水稻,早已走出了国门。

在袁隆平和一大批中国科研人员的前赴后继下,亚洲、非洲、“一带一路”沿线,杂交水稻已在40多个国家成功示范,并在10多个国家大面积推广。

年8月23日,马达加斯加农牧渔业部植保司司长萨乎里专程来到长沙探望袁隆平,给他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印有杂交水稻的面值2万阿里马达加斯加币。

萨乎里向袁隆平介绍道,水稻是马达加斯加人民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中国的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马达加斯加人民基本已经摆脱了饥饿。

“为了感谢您,我们特地选择水稻作新版货币图案”。

马达加斯加币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年,由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和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试验种植的耐盐水稻在江苏如东栟茶方凌垦区进行测产,经专家团队对3块各1亩左右稻田机收实测,“超优千号”耐盐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达到.9公斤,专家表示,这个产量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

袁隆平的三个梦想均超额完成。

但老人仍不满意,他的远期目标定为了双季稻亩产公斤。

年,袁隆平表示,“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觉得身体还可以,脑瓜子还没糊,所以说我还可以继续工作,我还可以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90后’一直搞到就是‘后’。”

年《感动中国》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曾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01:21

致敬缅怀

吴孟超

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年5月22日13时0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就在不久前,吴老的身边人都还在想办法给病床上的他找点好看的片子解解闷,他们说,吴老爱看动画片,打算给他看《猫和老鼠》。吴老性格随和、淡然,尽管身体情况不佳,却始终乐观。

吴孟超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宣部树立的全国重大典型、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英模。回顾吴老一生,他始终把自己当做祖国的战士、人民的医生,他曾说,“只要党、国家和人民需要我,我随时可以战斗!”

两年前,记者在海军医院的病房里见到了吴孟超院士。临近百岁的他军装一尘不染,左胸的党员徽章闪耀光辉。这段时间,吴老一直住在这里静养身体,利用午睡后的时间,给找上门来的患者看片子读报告——他的心和脑,没有离开过热爱的事业。

年,5岁的吴孟超随家人移居马来西亚,在当地中学毕业时,他和同学们主动把聚餐费捐回国内给共产党,不久后竟收到以毛泽东、朱德名义发来的感谢电,这封电报像烧红的烙铁一样,在他年少的心里烙上了红色印记。“我要回国,上前线抗日!”年春,吴孟超踏上回国之途。战争封锁到不了延安,他先求学,考取了当时的同济医学院。

年解放后,由于归国华侨背景,吴孟超先后递交了19次入党申请书,直到年才如愿入党。从此,不论遇到什么挫折,他对党的信仰都没有丝毫动摇。

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肝癌防治领域一片空白。身为外科医生的吴孟超开始向肝脏外科领域进军。一位国外专家看到吴孟超简陋的研究环境后傲慢地说:“中国肝脏外科要赶上我们的水平,起码要30年!”一向不服输的吴孟超立志让世界肝脏外科界听到中国人的声音。

当时,我国医学界一向视肝脏外科为“生命禁区”。经过成千上万次解剖实验,年,吴孟超等“三人小组”首次提出肝脏结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中国医生从此找到了打开肝脏禁区的钥匙。年,他主刀完成我国第一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完成世界第一台中肝叶切除术……中国的肝脏外科提升至世界水平,吴孟超也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吴孟超始终不知疲倦地工作,吴老常说:“一个人,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用行动去捍卫自己的信仰更是一辈子的事!”

年,安徽农民陆本海挺着像孕妇一样的大肚子前来求诊,吴孟超确认这是一个罕见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检查显示,这个瘤子直径竟达68cm,称得上是“超级巨大”。经过12个小时手术,吴孟超大汗淋漓地给他切下一个重达18公斤的瘤子,是当时世界上切除的最大肝血管瘤。手术方案后来被肝脏外科界奉为经典。

年,湖北女大学生王甜甜在中肝叶长了巨大的血管瘤,医院拒收。最后找到吴孟超,手术做了十几个小时,才把足有排球大的瘤子切下来。后来,在央视“朗读者”节目现场,已步入婚姻殿堂的甜甜一见到吴老,眼里就泛起了泪花。

吴孟超一生培养出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他们绝大多数成为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撑起中国肝胆外科的半壁江山。

年春,“时代楷模”获得者、“不忘初心的好民警”陈清洲查出肝癌。吴孟超当即表态:“这样的人民公仆要得到好报!”当时96岁的吴老亲自主刀,为陈清洲切除了巨大肿瘤和门静脉癌栓。

在吴孟超看来,“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冬天查房,他会先把听诊器焐热;做完检查,他会帮病人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把鞋子放好;每个大年初一,他会握住每位住院病人的手道一声:“新年好!”

张龙摄

前两年,吴老身体已经不太好了,医院里,但依然常常有患者找上门来,拿着片子请教吴老。只要身体允许,他总是耐心给出建议。在他的从医生涯中,极少拒绝病人的请求。待患如亲的吴老说,“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一个个病人渡过难关。”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大家都觉得这已是吴孟超的事业顶峰,但他并未停歇,将国家和军队奖励的万元全部捐出后,又联合了6位知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的建议案,被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时至今日,由这个建议案促成建设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已屹立在上海安亭,成为了世界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

“一颗心,许党报国,一双手,济世苍生。”年1月,吴老主动响应国家院士制度改革,光荣退休了,卸任了海军医院(医院)院长一职,回顾一生,他说:“回国,学医,参军,入党,这四条路的正确选择让我实现了人生价值。现在,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还没有扔进太平洋,我当然还要继续同肝癌斗争!”

从医70载、救人无数的吴老走了

网友们排队悼念

写下一条条让人泪目的留言:

“课本上的彩色头像终究成了黑白”

“我们无法抵挡浪潮

但会永远记住灯塔”

西沉就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愿世间如你们所愿医食无忧

袁老、吴老,一路走好!

(信息来源:新民晚报、央视新闻、人民日报)

一天之内,痛失两位院士!

点亮送别的小花

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dianz.com/glss/8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