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吴孟超
披肝沥胆医者仁心
先生千古
年5月22日13时02分,
据央视网,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吴孟超(年8月31日-年5月22日),福建闽清人,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医院终身名誉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和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大陆学者之一。
民国二十九年(年)进入同济附中,
年毕业于原同济大学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年5月,中国将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年2月3日,光荣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年1月14日,吴孟超院士退休。
重大贡献
贡献?科学研究
20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新见解;
60年代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并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
70年代建立起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较早应用肝动脉结扎法和肝动脉栓塞法治疗中、晚期肝癌;
80年代,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肝癌复发再切除和肝癌二期手术技术;
90年代,在中、晚期肝癌的基因免疫治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首先开展腹腔镜下肝切除和肝动脉结扎术。
40年来共施行肝癌手术余例,术后5年生存率达38.1%;小肝癌(小于5厘米)手术余例,手术5年生存率达79.8%(其中小于3厘米小肝癌已达85.3%),最长存活36年。
在60年代首创简便安全的肝脏外科手术新疗法-肝门间歇阻断切肝法,并突破肝脏禁区,施行中肝叶切除术成功。
贡献?论文著作
先生从事肝脏外科领域研究近50年来,发表学术论文篇,主编《黄家驷外科学》、《PrimaryLiverCancer》等专著15部。
贡献?教学成果
吴孟超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他领导的学科规模从一个“三人研究小组”发展到目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
设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奖励为中国肝胆外科事业作出卓著贡献的杰出人才和创新性研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通过他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了国内外肝脏外科的发展,多数肝癌外科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原创于中国,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
自年以来,在他指导下全院共培养博士后研究员23名、博士研究生67名、硕士研究生85名。如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副所长王红阳。
医者仁心
永远怀念:
一位值得尊敬的长者和师者
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以座谈会的形式为吴孟超、廖万清院士举行退休仪式。廖万清是我国著名皮肤病学和医学真菌病学专家,医院皮肤病与真菌病研究所所长。在廖万清眼中,吴孟超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兼任院长、主任、基金会负责人等很多职务的吴孟超院士总是忙碌的,“尽管如此,他仍然要坚持在手术台进行手术,直到不能动了才躺在床上休养。”
在同道和学生眼中,
吴孟超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长者和师者。
年,廖万清刚刚来到第二军医大学(现海军军医大学)工作,刚入校门,就听说吴孟超的很多事迹。尽管与吴孟超的研究领域不同,但在廖万清的记忆中,他听过吴孟超在科学会堂的很多报告。“当时的他为了弄清楚如何更好地进行肝脏手术,与其他三名同事通过制作模型,将肝脏的血管通路研究透彻。这个肝脏血管模型历经了四个多月的时间才制作完成,也成为中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模型。”廖万清告诉新京报记者,这对他触动颇深。
在出门诊、做手术的路上,吴孟超坚持到九旬高龄。因为长年握手术刀的原因,吴孟超的手指多年前就已经变形,他的一生都属于手术室和病人。
吴孟超的行动和精神
在影响着一代代肝胆外科人。
年7月,医院肝胆外二科主任、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刘荣教授成为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获奖医生。他是我国腹腔镜肝胆胰外科和机器人肝胆胰外科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国际机器人肝胆胰手术量纪录的保持者,他还是吴孟超的学生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吴孟超将刘荣领进肝胆胰外科的大门。刘荣拿到这个奖项时,他的老师吴孟超已经96岁,仍工作在临床一线。“我们不禁会问,是怎样一种强大精神力量,能够支撑一位鲐背之年的老人如此忘我地拼搏?如果不是深爱着外科医生这份工作,应该不会有这种执着;如果不是以悬壶济世为人生追求,应该不会有这份坚守;如果不是攻坚克难带来的职业幸福感,应该无法创立这份伟大的事业。”刘荣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
这些年,吴孟超为中国肝胆外科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不仅拿出个人积蓄,为海内外团体和个人资助,还设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该基金已多次颁奖,奖励了一大批在临床医学和基础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上海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
“他的一生都在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他最后的离开,也实现了他的诺言,我们永远怀念他。”廖万清如是说。
取出“世界之最”的大“毒果”
吴孟超有一双和常人不太相同的手。
年吴孟超登上央视《朗读者》节目,他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一上台给观众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赢得现场观众热烈掌声。节目中,他展示了自己的双手。
吴孟超的手,手指修长、灵巧有力、柔软温暖。不过,现场观众发现,他的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曲。为什么?吴孟超平静地解释,这是常年握止血钳和手术刀的结果。
在肝脏的方寸之地,他用这双手,把大约名病人拉出了生命的绝境。
《人民海军报》曾讲述了一则故事:年1月3日,吴孟超早上刚上班,一名男子双手捧着大肚子撞开了他诊室的门,张口就说要找“神医”吴孟超。见到吴孟超后,这名患者立刻哀求说:“救救我吧!”
吴孟超赶紧招呼病人坐下,仔细询问情况。病人叫陆本海,来自安徽舒城。他的肚子一开始长了一个鸡蛋大小的肿块,医院进行瘤体穿刺时,引起大出血,缺乏经验的医生好不容易把血止住,小心地缝合关闭了腹腔。
可没想到,这个瘤子却越长越大。见到吴孟超时,陆本海的腹部好似十月怀胎。吴孟超经过仔细检查,诊断患者为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
这么大的肿瘤里面充满了血液,手术中一旦出现破裂,危险难以想象。当时会诊时,多位专家的意见很一致,做这个手术风险太大,不能做。但如果不做,患者最后一丝生的希望也就没了。征求患者意愿后,吴孟超没有后退,决心为他手术。
那是一次与“死神”的过招。手术中,吴孟超先做了一条不长的腹正中切口,初步探查后,再逐步扩大切口。当预定切口完全切开,巨大的紫色瘤体终于露出原形。瘤体上面顶入胸腔,下端侵入腹腔,随着呼吸一起一伏,就像一头在笼子里折腾够了的野兽。
在医疗团队的辅助下,吴孟超一点一点地小心分离,整整12个小时后,这个重达18千克的瘤子被完全切除了。
直到今天,这个瘤子仍是“世界之最”,被国内外医学界广泛认可的又一个医学奇迹。肿瘤标本还放在海军医院院史馆。
吴孟超的手,还能抚慰患者的心。
熟悉吴孟超的人都知道,他一般都是用双手去握病人的手,很多病人激动地说:“没想到大名鼎鼎的吴孟超这么亲切随和、平易近人。”
其实,他用两只手跟病人握手有三层目的:
一是打消病人思想顾虑,拉近医生和病人的心理距离。
二是通过握手他能知道病人体温怎么样,有没有发烧。
三是他的一只手顺势往病人的手腕一滑就可以搭脉,判断他们的身体状况。
96岁时亲自主刀
年底,吴孟超已95岁高龄,澎湃新闻记者对他的一次采访中,发现原来他仍在坚持日常门诊、手术。
每天,吴孟超上午6点半起床,8点上班,中午休息1-2个小时,直到晚上9点回家睡觉。日复一日地坚持。
“在中国看病不容易,对于肝癌病人来说更难,作为一名医生,我的职责就是为病人的健康做贡献,帮病人多省钱。”年12月17日,吴孟超这样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医生应该靠技能为患者的健康做贡献,用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帮病人看病。
许多病患经吴孟超医治后,都曾感动落泪过。门诊中,吴孟超常常会帮病人免费咨询,一旦条件符合条件,便收治入院。他还会帮一些疑难患者开刀,很多人赞叹这是奇迹——95岁的吴孟超,手指还是灵巧、精准。
“这么大年纪,该安享晚年了,何苦还要手术”,也有不少人这样劝他。吴孟超说,这是一种职业习惯,只要还能拿得动手术刀,他就会站在手术台上,服务病人。
年春,“时代楷模”获得者、“不忘初心的好民警”陈清洲被查出肝癌。吴孟超当即表态:“这样的人民公仆要得到好报。”当时96岁的吴老亲自主刀,为陈清洲切除了巨大肿瘤和门静脉癌栓。
人体的中肝叶处于肝脏的“心脏”,被盘根错节的大小血管所包绕,向来被外科医生称为“禁区中的禁区”。年,湖北女大学生王甜甜在中肝叶长了巨大的血管瘤,医院拒收。
当她找到吴孟超后,后者为她手术,手术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吴孟超把足有排球大的瘤子成功切了下来。后来在央视《朗读者》节目现场,已步入婚姻殿堂的王甜甜,再度落泪回顾了这段往事。
“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行医济世这件事,吴孟超已经看得透。
长按改变图片清晰度(松开后停止)
“选择回国,我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选择从医,我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选择跟党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选择参军,我的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
——吴孟超
图文:网络
责任编辑:宋雪滢编辑:许博凯
审核:周建平
川北医学院星网e路辅导员工作室
临床医学系惟医新媒体运营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